这是一个渴求希望和关爱的小学,孩子们每天的午饭是水煮土豆,上学要爬三个小时的山路,放学后还要回家帮父母干农活……
这是一支充满责任和担当的志愿队,他们身为西南交大的研究生,经过12个小时的绿皮车和5个小时的山路客车,来到这里,只为把爱和希望传递给远方的孩子们。
然而一次“三下乡”的活动机会,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7月13日一大早,由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六名师生组成的“麦田”队志愿者们从成都出发,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平坝乡巴洛小学。志愿队由西南交大艺传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彭剑带队,并由刘思庆、朱莹燕、王敏、王治田、李忠阳五名研究生组成。他们这次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支教和“电影三下乡”,同时还要把希望带到山区,把孩子们的心愿收集回来,播撒下爱的种子……
电影下乡、知识下乡
巴洛小学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平坝乡巴洛村。全校只有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29名,另有旁听生若干;只有一名老师,兼任校长,除了担任教学工作,还要负责孩子们的午餐——每人一个煮土豆。
志愿者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给孩子们播放电影。“因为这些山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看到电影。我们这次来,也是希望把城市里的文化和生活带给这里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够开阔眼界,接触到山那边的信息。”带队老师彭剑说道。志愿者给孩子们带来了《猫和老鼠》《麦兜当当伴我心》《巴拉巴拉小魔仙》等儿童电影。孩子们因为很少见过电脑,都感到十分好奇。由于没有投影仪等设备,孩子们只能几个人挤着看一台电脑,但大家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欢笑声此起彼伏。
除了看电影,志愿者李忠阳还给高年级的学生们上了一堂语文课。而在隔壁的低年级班,志愿者朱莹燕则用一上午的时间教会了孩子们三首歌:《晴天》、《小鸟在前面带路》和《劳动最光荣》,优美而洪亮的童声一直飘荡在学校的上空。
用热情融化冰雪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是难忘而快乐的。虽然这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很艰苦,但志愿者们仍深深地被他们的乐观和开朗所打动。
“在没有来到这里之前,我们都有些担心。因为听说这里的低年级学生全部为彝族,高年级学生中彝族和苗族占了四分之三,很多低龄的孩子们甚至可能听不懂汉语,语言交流似乎都是一个问题。但来到这里以后,发现情况远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孩子们大都很热情,操着一口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拉我们一起游戏。孩子们的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一切陌生和隔膜,都被打破了。”队长刘思庆释然地说道。
在这里,志愿者们除了给孩子们带来电影,给孩子们上课,还帮助这里的老师给孩子们煮土豆,兴致勃勃地跟大家一起做游戏。整个志愿活动充满了欢声和笑语。
带走心愿、留下希望
“这里是一个心愿袋,里面装着大家的小心愿,而老师的心愿是你们将来都可以考上大学。今天老师帮你们实现自己的愿望,你们将来也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好不好?”
听到孩子们嘹亮的回应声,志愿者们都开心而满意地笑了。
这次志愿者们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收集孩子们的心愿,待回到学校后,通过校内媒体和人人、微博等渠道,向学校及社会爱心人士发布这些心愿并呼吁大家认领心愿、完成孩子们的小小梦想。通过这样的形式,在山区孩子们和社会爱心人士之间,搭起一座爱与希望桥梁。
孩子们的心愿是简单而朴素的,女孩子们的心愿多是一条裙子、一个芭比娃娃,男孩子们的心愿多是一个篮球,一双鞋子……志愿者们随即将孩子们的心愿在网络上传播,心愿单在网上发布不久,便有爱心人士纷纷前来认领。
“我们的愿望是,不仅把孩子们的心愿带出去,也能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鼓励孩子们将来能够走出大山,考上大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队长刘思庆如是说道。
在临别之际,志愿者给孩子们发放了自己带来的小礼物:每个人一件T恤,一套文具用品。还有留给学校的公共体育用品:两副羽毛球拍和一套羽毛球。虽然礼物很微薄,但代表了志愿者们对孩子们的关怀与祝福。
整个志愿支教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但志愿者们成功地把自己的祝福送到了孩子们手中,也把孩子们的心愿带了回来。支教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还将继续通过心愿认领的形式,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活动在继续,爱心也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