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6月19日 10:37 星期四

基层团建

首页   >   基层团建   >   正文

[经管]读书笔记||万物皆可思——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来源:团委   作者: 校团委青年发展办公室     日期:2018/04/28 00:00   点击数:  

“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昆德拉对于小说的理解为世人呈现了一本解构主义作品,人物与情节再无关紧要,只有作者的思绪成了主角,随着精神触角不断深入、扩散,一系列哲学问题的精神内核慢慢显露出来……与其将这称为小说,不如说它更像一本人生哲学问题集锦。

基于这本小说的独特性,太过关注于情节反而会本末倒置,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永不停歇的思索,不管是对托马斯与特蕾莎“偶然的必然相遇”,还是对弗兰茨遭到萨比娜抛弃后却将她视作“解放自己的女神”的描写,一切情节和人物都是为了作者的哲思服务,他也正是用这样的写作手法告诉读者“万物皆可思”。

昆德拉以尼采的永恒轮回开篇,思到不久前自己在翻阅一本希特勒的书时,竟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于是“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永恒轮回的世界即是最沉重的负担。

接着他将讨论引向“重”和“轻”,他写道:“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在文中托马斯在爱人特蕾莎与情人萨比娜之间的抉择就体现了这种“重”与“轻”,婚姻对他来说是沉重的,但人生终究还是因重量存在而真实,因此纠缠过后他还是走向了爱人,以贝多芬四重奏的结尾语评价:es muss sein!(非这样不可)。

套用阿乙评价昆德拉的一句话:“昆德拉的毒,就在于他总是如上帝一般高高在上。”他对人性的透析入木三分,一切看似荒诞的决定都有可寻的蛛丝马迹,所有看似突兀的情节都有符合人性的基垫。就像托马斯选择流连花丛与他选择成为医生志同,都是为了寻找这个世界的真相,如同用手术刀割开皮肤,割开不同女人的表面来寻找相同中的不同。而特蕾莎,最终悟得自己对她的狗卡列宁才是真正无私的爱,因为她对卡列宁无所求,甚至不要求爱,这也正是作者对于爱情的探讨:“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他的写作,誓要将由来都写得清清楚楚,不似中国的留白之美。这是一种将人物放在显微镜下的写作,筋脉、血液、细胞……全都看得明明白白、写得痛彻淋漓,“心血来潮”万万不可出现在书中,一定要保证是必然的经历造就人物,而不是人物的偶然选择造就一本小说。读者不是在以故事懂得这本小说,而是在与作者思绪的碰撞中懂得它。

昆德拉思索广泛,但他的写作并不是简单的随着思绪进行。整本书作者都在不停地切换视角——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然后又回到托马斯与特蕾莎。行文看似混乱实则严谨,一个人物的结局隐藏在另一个人物的视角里,宛如一个精美的圆环,抽象的结尾与虚拟的开头扣合,这是不是暗喻故事开始前所提到的“轮回世界”呢?

人生百态皆在书中,值得我千读不厌。如果说小说是对“人生的探索”,那么这本小说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人生的一系列哲思,更是昆德拉所秉持的那种“万物皆可思”的哲思态度。

文字:丁枫

编辑·: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