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6月19日 10:37 星期四

基层团建

首页   >   基层团建   >   正文

[材料]【经典阅读】浅析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来源:团委   作者: 校团委青年发展办公室     日期:2018/04/13 00:00   点击数:  

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摘要:所谓“常”,就是指哲学的不变性;而“变”,就是指哲学的灵活性和普适性,万物皆变是哲学的基本理念,古代中国“生生不息之谓易”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纵观中国哲学史,几乎就可以用这两种体系概括。其代表著就是《尚书》和《易书》。《尚书》中的《洪范》给出了治国安民的九类大法,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不变哲学,也称为永恒哲学;而《周易》的基本原则,是观察自然规律以安排人的言行。自然规律是变化中有其不变,循环不已而永葆生机,因此《周易》的核心理念就是变化哲学。今天我们如果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思想,会发现它对对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历史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易经》指出了世间万物变化发展都是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说人就应该效法天道,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不违背客观规律,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更好地发展。因此说,《易经》就是关于变的哲学。《尚书》是对中国上古时期文明秩序的集中表达,其内容实际上就是商周时代的政治哲学、法哲学,表达了那个时期中国人的文明秩序观念,以及文明秩序的建构方式、建构原理、基本框架。“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1]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缅怀先祖的功德烈绩,遵循先祖圣哲的教言。其思想体现的就是“不变”,希望能够一直把好的德行永远延续下去。同时它主张敬天保民的思想,强调顺应天命、安身立命、维持最原始、最纯粹的现状,以此来建构文明和谐的社会。所以说《尚书》体现的就是不变的哲学,其核心就是永恒的、和谐的观点。

我认为,用今天的眼光看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以一种健康良好的姿态走到今天,正是体现了“常”与“变”的哲学思想。它不变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变的是不断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使中国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如今“中国梦”,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种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固守自我,不能跟上时代潮流,就会落伍;同时一个国家若没有自己一贯的坚定原则,随波逐流,也就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立足的。

“常”与“变”所体现出的人生智慧:

所谓“常”通俗来讲就是坚持原则,用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小到个人为人处世,大到国家外交政策。无规则不成方圆,无原则更难成大气。在当今纷纷扰扰、迷迷乱乱的社会,多少陷阱、多少诱惑无时无刻不让我们彷徨迷惘,或为外物所役,或被名利所迷,此番种种,皆归咎于一词——原则。唯有坚持原则,认清方向,勇敢前行,梦想、目标才有自由飞翔的机会。坚持原则,保持真我。斯迈尔斯有言:“一个没有原则和没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随着风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方向。”保持真我,做真实的自己,简单说来就是不受名的诱惑,不因利而向别人屈膝折腰,不人云亦云。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而在实际生活中,保持真我,更强调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不随波逐流,敢做敢当,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受规矩条件的约束,要有自己的原则与底线,让自己的青春热血能全身心地灌注投入到最初的梦想之中,那才是最真实最向上的自己。

“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人生有很多时候无法改变身边的人和事,更无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那么我们试着改变自己:学会变通,顺应时代潮流。肖伯纳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转换思维可以跨越生命中的很多障碍。 人生如水,我们既要尽力适应环境,也要努力改变环境,实现自我。我们应该多一点韧性,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弯一弯,转一转,因为太坚硬容易折断。唯有那些不只坚硬,而且有更多一些柔韧、弹性的人,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拥有一个成功而有意义的人生。

“常”与“变”对中国从古到今的发展意义:

变与不变哲学犹如火车的双轨,使中华民族长期持续发展。一个民族如果重视不变哲学,就会凸现信仰层次的建构,争千秋而不一定要争一时,于是很多人不仅考虑今生的功名利禄,还想要千古留名,写进历史;同时,如果一个民族也重视变化哲学,就不会因为不变哲学而形成鲜明的宗教性格,而是会强调因应变化,顺势而行,也会努力求其今生今世的成就和利益。幸运的是,中华民族从文明古国一路发展,历经数千年而不坠,正是因为兼顾了变化哲学和不变哲学,两者相互搭配而持盈保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浩浩荡荡,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绵延数千年不断,并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和其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而这又恰恰印证了中国哲学的变和不变智慧。中华文化能够深深地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铸就属于本民族的鲜明特色,同时又能够以开明的、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恰到好处地与本民族文化融合,铸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从文明古国一路发展,历经数千年而不坠,正是因为兼顾了变化哲学和不变哲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帷幕。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国体与政体的不变,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国家在原则性问题上的一贯的坚持体现的就是不变哲学的智慧。同时,之所以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就是顺应世界的潮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改变当时落后面貌的需要,这体现的就是变的哲学的思想。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生活方式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2],过去的将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作为三大件等等都已经随着改革的大潮定格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然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却依然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始终恪守的信念。艰苦奋斗,既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作风,更是一种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当然会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所以,艰苦奋斗依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在这,也是体现了如何把握变和不变的关系。

“常”与“变”所体现出的人生理想:

人类漫漫历史长河,“常”与“变”的思想随处渗透,其影响和体现无微不至。从希腊哲学中取一个实例:亚里士多德曾论证奴隶制度的合理性,这是古代希腊人的经济生活对他的思想制约。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的全部社会哲学都只具有一时的意义。它是有关人类社会的一般性理论,它体现了特有的持久的价值而不是一时的价值。这个道理同样可以应用于道家思想。道家认为人类的理想国在于回到原始,这显然是错的。现代人相信历史是进步的;认为人类生活的理想国在于人类未来的创造而不是已经过去的古代。其实二者无非都想表达人类最终的理想,只不过受限于认知水平和视野宽度,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所以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理想为“常”,观点为“变”。这算是其中一个角度。

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潜意识中所坚持的几千年的“常”与“变”,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即大同的社会理想,坚持和改变所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的美好理想。或者说这是意识的主从关系或附庸关系,人从主观上去追求一件事物的同时,客观上体现了某种哲学思想,因此现阶段哲学思想似乎是“由直觉得到的概念”,但随着思想的不断成熟,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或许会发生改变,冯友兰先生早在几十年前便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家的智慧体现于此。

总结:变化哲学与不变哲学,这是个战略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对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和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不变”的是我们的理念、目标和原则,变化的是我们的方法、途径。在坚持“不变”的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法和途径,可能我们就不会拘泥于一城一地之得失,局部的环境变化就不会影响整个全局,也不会为一两次的挫折而乱了自己的心智,反而可能还会享受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境。若能在各个方面践行“常”与“变”的哲学思想,我们便能更好地处理问题,获得更好的发展。

2015级成型一班 赵睿澍

注释:

[1]本句话节选自《尚书.毕命》,告诉我们要缅怀先祖的功德烈绩,遵循先祖圣哲的教言。

[2]6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物质极为匮乏,衣服要穿三年,然后缝缝补补的再穿三年,或者穿过再给比自己小的人穿。旨在表达日子艰苦。

参考文献:《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著 赵复三 译 后浪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简介:

赵睿澍,男,系15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政治面貌为党员(预备)。曾担任材料学院学生会文艺部干事,原材料七班班长,现为成型一班班长。本人对待学习谨慎努力,曾几次获得奖学金,在校成绩总体呈进步趋势;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努力尽到学生干部的职责;对待生活积极向上,课余时间曾参加了不同种文体学科竞赛,并担任兼职。在校两年多时间,我脚踏实地,循规蹈矩,没有出现打架斗殴赌博等违反纪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