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经典阅读】《边城》读书笔记
沈从文先生说:“我这一生行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次的云,喝过无数次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这是沈先生送给新婚妻子张兆和的话,而妻子张兆和也是文中翠翠的原型之一。我想,翠翠应当也就是傩送和天保心中的白月光,那个最美好的存在了吧。少年青春年少,少女也正当豆蔻年华。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傩送天保和翠翠之间的三角恋情便是他们之间矛盾的来源,也是将文章推向高潮的关键。
湘西的风土人情,沈从文先生始终用温暖和煦的笔调描绘,可是文末却是一个悲剧。结尾那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仍记得第一次读到这里时内心的惋惜和不能释怀,而三年后再次读这本书,读到这早已明了的结果,虽然心底的那份惋惜仍在,但自己并不再深深执着于有情人由于一些巧合误会没能在一起的遗憾,就如有人评论说“少时不看沈从文,觉得他的文字“拗”。故事也无趣。年岁稍长,却越来越喜欢他。一派冲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读出其中的苦味。再品,是苦后的回甘。”。结果虽然没有皆大欢喜,但是却是达到了沈先生创作的目的,他平静地讲述了一个关于边城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没有花长篇去描写任何一个人,他书写的是一座城,而这座城中发生的故事也都按照它应该的走向走下去,一些普通人被一些事联系在一起,各人应得自己得一份哀乐,仅此而已。
顺顺家和翠翠的联系从翠翠和傩送的相识开始,两人的相遇由翠翠的回忆带入,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这个真挚善良的少年。两人的初遇也犹如静止在时间中的美好,黄永玉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一副画,少年少女之间产生的美好的情愫让人心动。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并愿意用碾坊当嫁妆把女儿嫁给傩送。可是傩送喜欢的是翠翠,情愿当个摆渡人。
而翠翠娇羞而怯懦,即使面对着最亲近的爷爷也未曾说出过自己的心意,在爷爷提到将自己嫁给天保时又羞又气的掐掉话头,在听到爷爷讲到有人来提亲时,羞红了脸,心中也是百转千回。“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佬!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心中失望无比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还假装镇定想要掩饰自己的内心。如果翠翠在天保来提亲时便告诉爷爷自己的心意,自己喜欢的人是傩送,那么天保肯定会坦然放手,成全弟弟和翠翠,天保也可能和王团总的女儿结婚,翠翠最终和傩送在一起。可是,这都是由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所见,由我们现在的观念所想。然而对于翠翠,她出身起身边便只有爷爷和一条黄狗,每天了解到最多也不过那条河那条船,纵使每天看人们南来北往,聊天的也不过是一老一狗,在情窦初开的年龄里,对爱情的懵懂也仅限于对渡河的新娘子感到好奇。翠翠对于人情世故全然不了解,而且又极度依赖爷爷,多次担心爷爷离开死去。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想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她多次害怕爷爷突然死去,不愿意离开爷爷,心中一直顾及着爷爷。而此时她没有说出心里话,这才符合翠翠的人物设定,符合翠翠的含蓄性格特点。翠翠以不回应的方式来回应,我想,这才更符合人之常情吧。
而天保知道弟弟也同样喜欢翠翠之后,决定外出闯滩,可是却在路上遭遇了意外,爷爷不希望自己的孙女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得不到爱情,他一次次地到城里去祈求这傩送不要介意天保的事。可是,淳朴如他们,怎么可能会忘记天保呢?天保应该是会被他们一直挂在心上吧,带着那份自责与内疚。最终傩送带着这个心结离开了茶峒镇。而爷爷带着对孙女的那份担心在风雨之夜离开了人世。留下了翠翠独自一人看守着这渡船,等待着一个不知归期的人。而翠翠的爱情便由那句好似有希望有好似渺茫的话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墨水山间桃花源般的茶峒镇,景致勾勒得既简洁又具古画的隽永意境。沈从文曾解说《边城》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每一个人,每一条官道,一条河、一座城,都有名有姓,毫不含糊,而沈先生刻画的每一个人的形象也都是纯真善良美好的,就算是有些瑕疵也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他们作为常人美好的不完美。翠翠活泼可爱,爷爷饱经沧桑朴实善良,傩送天保豪放豁达勇敢追求自己所爱……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无论主角或是配角都具有沈先生所歌颂的正直,善良,朴实,大方的人性美。这样美的湘西,在这样的风土中,沈从文先生起笔就像是在回忆一般,回忆旧梦,何尝不是为安置梦而虚构呢。
沈从文先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的形式。”这个发生在边城的故事,往小了看,是悲剧。往大了看,是常情。就像沈先生笔下的任何一个人,或许放大了写都是一个悲剧,但这就是生活的一种常态,一种人生形式而已。只是他们对生活都是坦然顺从,便不会让人产生悲剧感。而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将普通人的命运剖析开来,不禁让人感到动容。沈先生在文中写到:“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得人像。”沈从文先生也是如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发现那些美好的特质,抓住那些小美好和遗憾,把它写成一个故事,并向我们传达他自己的人生观念“美好的事物最终都会走向悲剧”。正如《抽象的抒情》开篇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
好像一直无法用一个简洁的语言来描述沈先生的文字,这个情感与经历并丰富的男人,有着女子的细腻,对生活的直感强大到痴癫。近日在翻阅沈先生书籍的时候,一个词却突然出现在我脑海中——静水流深。沈先生的笔触就像平静的流水一般,潺潺的流水细细地描绘出故事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朴实清新的语言,却又犹如江水般绵延不断的诗,隽永深刻。可能在读完整部小说之后你不会记住他具体是怎样描写的,但是它给你留下的印象却会一直回旋在你脑海中。那座安静烟水空蒙的小镇,在你不经意间想起时好像嗅到了梦中虎耳草的香,看见了那充满生活气息的吊脚楼。
2015级成型三班 卿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