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经典阅读】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读后感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 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承受的千百种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去睡,也许会做梦!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通过莎士比亚的戏剧,一个表面装疯卖傻实际却又头脑清晰、坚定信念要为父报仇但关键时刻却又犹豫不决的哈姆雷特跃然纸上,并将贯穿戏剧的矛盾、命运、伦理、死亡一一呈现。了解哈姆雷特是因为那句著名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杯具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教会进行斗争的武器。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哈姆雷特,忍辱负重还是毅然反抗?同样也是一个问题。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就竟是哪个较崇高?
忍辱负重保持现状,凭借前王之子今王之侄的身份,是王位的直接继承人,同时深受国民爱戴,并且在威登堡求学接受着高等教育……他需要做的只是等待,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王位、权利,最终也是唾手可得的。
毅然反抗,肩负使命、杀死仇人、夺回王位,选择这条路,却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这条路,所要面对的,是仇恨、是杀戮、是无法逆转的深渊。不能将自己的决定告诉母亲,也不能把自己的选择告诉自己的恋人。只能自己承担一切,只能像受伤的幼兽一般,把自己蜷缩起来,在黑暗中舔舐伤口。
此刻,命运,用一只手将他牵引至抉择的十字路口;而性格,用另一只手在迷途中为他指引出一个方向。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父亲被人惨杀,母亲被人侮辱;父亲的葬礼,母亲的婚礼。父亲尸骨未寒,母亲就急切的拥入他人的怀抱。哈姆雷特在短暂的几个月中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出了曾经那么多年所能承受的底线,没有预兆措手不及。他曾经以为,身边有忠实的朋友,漂亮乖顺的恋人,有英勇的父亲,高雅的母亲,生活将是风平浪静,他把自己父亲作为榜样,向往着有一天自己和奥菲利娅可以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幸福。
可是,愤愤不安和种种怀疑都在他心中冉冉升起,随后鬼魂事情的真相揭露出来。于是报仇不再是一句口说无凭的空话,而将要付诸实践的严密计划。
然而年轻的哈姆雷特未曾经历过勾心斗角的争夺、腥风血雨的杀戮,他只想通过演绎出情节相仿的戏剧,得到一些更切实的证据,让自己在举剑的时候,双手不会颤抖,内心不会犹疑。
当天时地利只差动手结束国王性命的时候,他犹豫了,看似虔诚的祈祷阻挡了他利刃刺下去的决心,刹那的慈悲只会让复仇之路沦陷的更深。
在墓地决定与自己满心只剩下仇恨的朋友决斗,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构建在倾斜不安的天平上。剑上涂有毒药,杯中也盛有毒酒,看似万无一失的弑杀却变成一柄无情的双刃剑,伤人于无形。误换剑,诡计毒害了雷欧提斯自己;替喝酒,误会毒害了不知情的王后。
如果说,曾经的哈姆雷特是温室中未经历过风雨的花朵,胆小,怯懦。那么当他杀死国王为父报仇之后,他已然是一株可以巍然屹立在天地间的苍茫大树,无畏,无惧。只是,这一路的代价太过沉重,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输赢来评价了。
先王死了,波洛涅斯死了,奥菲利娅死了,王后死了,雷欧提斯死了,国王死了,罗森克兰茨死了,吉尔德斯特恩死了。最终哈姆雷特也死了。
哈姆莱特曾经感叹,“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莱特最终没有做到,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2016级高分子 郭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