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人文利兹试锋芒——记第二十届“乐言杯”辩论赛小组循环赛B组第三轮第一场
3月31日晚,第二十届“用奋斗成就梦想”西南交通大学“乐言”杯辩论赛小组循环赛第三轮B组第一场在X8535落下帷幕,正方人文学院代表队以6:3的总比分击败反方利兹学院代表队,正方四辩杨咏薇获得“最佳辩手”称号。本场比赛双方辩题为“宁鸣而死”/“宁默而生”,周欣宇、严雪娇、谢汶甜、杨咏薇代表人文学院出战本场辩论。外国语学院严涵清担任本场点评嘉宾,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天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呼亚楠担任本场评委,人文学院闫明照与利兹学院周书坤担任本场赛场监督。
比赛正式开始前,赛场主席宣读比赛要求与规则,双方辩论队代表入场并问候主席、嘉宾评委与观众。
比赛正式开始。首先为双方一辩立论陈词。正方一辩首先以“章西女王”为例提出“宁鸣而死”的概念;接着指出无论是“宁鸣而死”,还是“宁默而生”不应放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进行讨论,而是一部分人在特定的情况下的抉择,双方关注点应是尊重何种价值观,而非是某个观点更有价值或是普世性;其后,她提出生死本无意义,生死不是目的,怎样的生、因何而死才赋予了它意义;最后她以谭嗣同、闻一多、布鲁诺的例子指出宁鸣而死是一种超越人性的值得被报以崇高敬意的举动,所以得出观点“宁鸣而死”。
反方一辩首先指出己方前提,当今社会冲突性情况减少,更应讨论人们选择“宁鸣而死”还是“宁默而生”更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反方指出“默”不是懦弱、苟且,而是一种忍辱负重,是一种适应大环境的选择;紧接着,正方用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终得成功的故事指出“默而生”使得事件成功率上升;与此同时,正方认为“鸣而死”对身边的人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最后,正方以哥白尼为例指出忍辱负重有利于人类智慧的保存,人们更应选择“宁默而生”。
攻论环节中,反方四辩以辩题的现实意义(现实环境中的生死概念问题或者说是否付出代价)、双方对于鸣与默的定义、生与死是否有意义问题向正方一辩发问;正方四辩则着重就“默”的定义再次向反方一辩发问。“默后而鸣”属于默亦或是鸣的问题形成了双方的一个交锋点。正方一辩在申论中提问如何判断时机成熟可以选择“默而鸣”,而非是一种“默而默”。
在二辩对辩与三辩质询以及自由辩环节中,双方以“家人受到侵犯如何抉择”“现代社会为何有军队”等具体例子再次就该辩题的现实意义即其普世性、“默而鸣 ”的归属问题、生死的意义与其内容的意义问题(是否“鸣”与“默”是一种态度和选择,而生死是否只是一种结果问题)、如何判断“默而鸣”的时机问题进行了辩论。其中,正方提出环境的变化需要人“宁鸣而死”,反方等待时机实质是一种逃避与自我合理化。
比赛结束后,严涵清也点评了本场比赛,她认为本场比赛双方未发挥出最佳实力。她提到,双方大前提不同,对于生死定义、鸣默定义均有差别,实质上是在两套标准下的一场辩论,双方均未直面对方问题,真正的交锋点只存在于“默而鸣”的归属问题。同时,她也期待着双方可以改正自己的问题,为观众呈现更精彩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