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经典阅读】《易经》读书报告
今年寒假回家不光是过了一个愉快的年,我还趁着休闲时间看了一些大学生必需经典阅读书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当时《易经》了。
我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从小时候起就耳闻目睹了关于《易经》的一些事情,当时一直认为《易经》神秘莫测,大人们都对它难以理解却又是百般称赞。那时候我就想着以后要好好专研专研这本书。但是直到高中时候也一直没能接触到《易经》。然而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道士们运用《易经》驱邪,风水先生运用《易经》看风水,算命先生运用《易经》算命,更有当时很火的盗墓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一个个似乎能上天下地的盗墓高手运用《易经》中八卦及其衍生的六十四卦口诀破解一个个能致盗墓者们于死地的机关。因为《易经》的相关信息一直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高中时期的我对《易经》的热情不减反增了许多。
最终,来到大学后,我终于有幸了解到了《易经》的一些相关知识。
我在寒假看的《易经》是由南怀瑾先生著述的,因为原版的《易经》十分难懂,南怀瑾先生注释的《易经》更能让初学者们知晓一二。
南怀瑾先生,是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本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又称‘阳爻’)和象征阴的‘- -’(又称‘阴爻’)为基本符号,以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
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剧拿鹅毛扇穿八卦道袍的连了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的样子。这也是我之前想看《易经》的原因之一,我也有这个观念,看了《易经》想变得神机妙算。但是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易经》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东西,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
中国京剧非常注重脸谱和服装,舞台上穿件八卦道袍,我们现在看起来像是妖道,实际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
京剧中的脸谱有的在额上画一个太极图,就是表征这位剧中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脑中充满了智慧。由此可看出《易经》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视的程度了,但这只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坏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经》,有人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风水的,卜卦的江湖术士。不管哪一种看法,都表示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认识是不够的。
在古人对《易经》的看法中,《礼记》的《五经解》提到时说:‘’洁静精微,易教也。"‘洁静精微’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含义却很广。‘洁静’包括了宗教的,哲学的含义,也就是说学了《易经》,他的心理,思想,情绪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非常宁静,澄洁。‘精微’两字则是科学的,是无比的细密精确,所以学《易》的人,要头脑非常冷静。
南怀瑾先生说道,我们现在手中的《易经集注》,只是中国《易经》学问的一部分。这本书名《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的心得记录。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才开始发展下来的。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我们现在的《周易》,总称为‘三易’。
除了《连山》《归藏》以外,《周易》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包括了三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变易,只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感情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要先知道‘变’。
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情,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得很平常,很平凡而且非常简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发生的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予以简化,所以叫作简易。《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无时不变,尽管变的法则及其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又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却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明晨我,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那个‘它’是永远不变的。
《易经》还有三个法则:理,象,数。
根据《已经》的观点看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以我们现代的观念而言,理是属于哲学的,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过来说,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譬如说录音带,是录音用的,它能录音,其中有很多理录音带的样子、大小以及它还会发出声音,就是它的象;这卷录音带,若干分钟可以录完,有若干长,若干宽,这就是它的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它的数。
《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都包含有理、象、数三种涵义在内。人处在世界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停地在变,只要发生了变,便包含了它的理、象、数。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数,就会知道这事物的变,每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这些,就万事通达了。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万事前知了。
《易经》的作用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出发点都是易经,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无论是孔孟之说,老庄之道,还是孙子等兵法家,他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都是易经,孔子曾说“不学易,无以知”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说,在他的《道德经》中,通常都是《易经》的成分,如“大圆若缺”等语言,几乎就是《易经》的本质精华之所在;其次,《易经》是人们修身养性蕴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经》中的许多语言是相当富有深刻含义的,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比如,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识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不休,君子应该象天道一样,自我坚强,不断地追求进步,通过不停止不休息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养;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为学为道的君子,要效法乾无如日经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刚健中正地前进,虽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天一样警惕自己,就不会有过失了。第三,易经告诉了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如其“近取诸身,远取诸身”,既是《易经》的来源的解秘,同时,不也是告诉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吗?即观察事物要用联系的观点,从自我出发,联系身边的事物,做到周详。实际上,《易经》的作用何其大也,举不胜举。
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开始学习《易经》,有一个法则要把握住,这是孔子研究了《易经》后说出来的:‘’玩索而有得。‘’学《易经》最好用打麻将的方式来学它,唯独学习《易经》,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它。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学习它对我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易经》基本思想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不论是儒家文化,还是老子的道家文化,其中都渗透着易经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只有真正了解这些,才能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吸取其精华,扬弃起糟糠。学习《易经》不仅仅是学习了门学科,更是学习了一种方法,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进一步说就是一种哲学。
2016级成型二班
杨朔涵
作者简介:兴趣爱好广泛,除了对待学习工作认真热情之外,还喜欢看各种类型的课外书。平时喜欢运动和音乐,也努力培养着自己其他各方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