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以载道】另一种形式的疯癫——记竹林书会分享会
3月17日晚上七点,本学期第一次竹林书会书籍分享会在X8305进行。本次分享会由书友刘小泽和张芮主讲,他们分别带来法国著名批判思想家福柯的两本著作——《疯癫与文明》和《规训与惩罚》,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并就书中延伸出的相关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度讨论。
书会正式开始之前,由新闻部黄正燊同学带来一周新闻分享。她主要介绍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正式宣布退休”、“作家六六发文斥京东售假”、“乘客高铁吃泡面被女子怒怼”、“白岩松就教育资源不公平现象发声”等近期热点新闻。随后,书友们就“白岩松两会发声”一事进行讨论。大家大致赞同教育资源不公平这一现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存在,认为若部分人想要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主要依靠个人的奋进。讨论环节大家各抒己见,分享会气氛高涨。
书籍分享环节,首先是刘小泽同学带来有关《疯癫与文明》的阅读分享。他以按章节讲述的方法,将这本阅读难度极大的书重新解构,层次明了。从中世纪时麻风病盛行到文艺复兴时期疯癫演变为禁闭的影子出现,再到大禁闭时期疯癫遭到制度化和道德化的双重束缚,他沿着历史的时间轴,将疯癫置于其产生的大环境下,步步深入。接着,他讲述了古典时期有关疯癫思想的两类具体形态及其对应病症,并介绍了作者福柯在书中透露的医治疯癫的方法。最后,他讲到当时人们对待疯子的态度与今天其实并无本质差别。疯癫患者与社会的距离一点点被冷漠和无知所隔开,他们只能用抽象的理性与社会交流,但因为根本不存在共同语言,疯癫最终被确定为精神疾病,患者与社会交流破裂。讲述阶段,主讲同学言语中不时流露出对当时疯癫患者的同情心以及对疯癫被视若无睹的批判。之后,大家就书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讨论,并一致认为此书阅读有较大语言障碍的原因是文化的差异性。
在场书友们还未从上一本对“疯癫”的思考状态中抽离出来,书会便进入第二阶段的分享。书友张芮同学先询问了在场同学的阅读情况,根据反馈结果着重讲述了《规训与惩罚》的前两章。此举体贴周到,很好地照顾到了大家的聆听体验。她以4个不同角度切入第一章,着重讲述了“酷刑:无上(君主)权力的奢侈游戏”、“惩罚:为了普遍,追求经济,自生人道”、“规训:时代出现了一种全面的规训普及趋势”、“监训: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从“中世纪以来司法体制变化的两个进程”和“惩罚对象的相应变化”论述了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接着她将第二章以“狂欢式”精准概括,阐述了作者认为的断头台的场面是一场不计成本的、君主以失衡的庞大权力进行复仇的狂欢仪式。她从狂欢仪式的主体—民众的矛盾心理出发,认为由于人们细细地计算着惩罚的力度和效益的关系,一贯遵循的惩处原则被阻碍实施,最终导致君主奢侈“报复”的惩罚退后,开始重新选择尺度。张芮同学分享环节结束后,在场书友围绕书中出现的“过失犯”展开讨论,大家认为该书中的“过失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犯罪动机的违法者,而是指因恶劣环境或性格缺陷而有犯罪倾向的人,也指屡教不改的习惯性犯罪者。
两个环节的分享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将《规训与惩罚》中遗留的问题留待下次书会再作讨论。晚十点,分享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