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6月19日 10:37 星期四

基层团建

首页   >   基层团建   >   正文

[人文]【“文”以载道】茶马古道:远征的语言文化纽带

来源:团委   作者: 校团委青年发展办公室     日期:2018/03/24 00:00   点击数:  

2018年3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X9239教室。时针还未指向三点,几位同学接二连三地冲到一位教授面前,急切地翻开怀中的书,声音略带颤抖和难以压抑的喜悦:“老师,您能帮我签个名吗?”这样的场景不免让人觉得误进了某签售会现场,而所谓“签售会”的主角正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理论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言接触、语言哲学、语言习得与认知、语言文化学、语言地理学等。著有《茶马古道研究》、《语言文化论》等,其中《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更是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指定教材。

讲座开始,陈保亚教授作为茶马古道的发现者与命名者之一,首先述了茶马古道的发现与命名过程。他提到,他在大学毕业后于云南西双版纳考察时发现古茶树、马帮,在硕士时生发出汉语和傣语是否是语言同源的问题,因而,在1990年与木霁鸿、王晓松等一共6人跟随马帮,徒步行过滇藏川大三角。在搜集大量录音进行考察的情况下,他们用语言学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证明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发现了各古道之间相似的性质——即使用“马驼茶”的方式,经由西双版纳到西藏、雅安到西藏的大方向,进行茶叶运输。因而,他们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并于次年发表了茶马古道的相关文章。

针对茶马古道形成的原因和性质,陈保亚教授形容其为“远征的命脉”。陈保亚教授解释道,由于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他们对于茶叶有大量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由于种植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主要产茶区与恃茶民族集中的世界高地存在一定距离。正是这样的恃茶性和分离性的特征,推动了茶马古道的形成。陈教授以文献记载及调查数据证明了藏族、回鹘等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高度依赖,紧接着,又以茶马互市、榷茶为例再度证明,他指出,因茶叶成为恃茶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因而古代统治者利用茶叶的供给控制恃茶民族。

接着,陈教授指出了茶马古道的过往与转型。他说道:“茶马古道存活了早期古道,激活了古代商道。”他认为人类古道经历了三次大转折,分别是盐运古道、丝绸古道与茶马古道。其中,盐运古道基于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所形成的恃盐性(盐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因而是必要的局域古道。丝绸古道具有不同的文化传播因子(不同的交易货物),具有不同的线路规划(包含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的古道,虽不具有必要性,会受自然环境、文化冲突等影响而中断,但因其跨越的地理位置而具有远征性。茶马古道沿用了盐运古道与丝绸古道的传统路径,因其自身的恃茶性与分离性(进而导致的远征性)这两点特征,激活了沉睡的古道,使沉睡的古道逐渐转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也随着远洋茶路(海上之路)的开启,向世界各地诸如英国、荷兰等地延伸。而这样恃茶行为的扩散,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波士顿倾茶)、鸦片战争(改变中国出超格局)等重大事件。

随后,陈保亚教授论述了茶马古道上语言文化的深度接触。他提出了词与物的分布问题,指出在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的国家“茶”一词的语音均来自中国,且因茶马古道传播方向问题读音略有差别。他提到,古道网络上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刻的碰撞,各种复杂的接触机制得以在此网络上出现,为现有的语言接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平台。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相互影响,强势语言向弱势语言输出词汇,弱势语言对强势语言造成干扰。茶马古道为深入解释唐宋以来汉语言文化和周边民族语言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在讲座的最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就茶马古道上的语言学问题如无界有阶性与语势问题进一步向陈教授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