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寒假实践||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年调研
一.调研目的与规划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这40年给整个中国带来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个假期,正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同时,我们利用进入大学后的优势资源,即大家来自天南海北,一种乡音,便是一种文化,更是代表了一个地区。辽宁辽阳,山东青岛,四川达州,三个在中国地图上相距甚远的城市,就这样连接在了一起。三地改革,相同是必然,不同也是必然,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改革开放的特点。我们更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深刻变革,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成就和经验,感受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变化。
本次调研事前规划如下:首先,对改革开放的目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以及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充分的书面研究,重点关注自己家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果,并基于此设计中期采访主题和采访问题等具体内容,根据改革开放进行知识和理论武装,为调研工作减少盲目性和不走弯路奠定基础;其次,在书面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每家每户,从老人到小孩,通过访问的形式和他们共同探讨改革开放给他们的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请他们描述改革开放前他们的生活与改革开放后他们的生活的异同;最后,将书面和实践两部分整合起来,归纳总结,从中了解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深刻变革。
二.三地区调研总结
山东青岛
从1987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宣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以来,已经过去了四十年。悠悠四十载光阴,承载着几代人的血汗,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可以说全面开花,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确立,青岛乡村的各个“大队”也开始了“大包干”。1984年4月,国家进一步开放了青岛等十四个港口城市,作为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的视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城市,改革开放究竟给青岛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变革呢?为了了解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和成就,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街头采访,查阅资料文献等各个访视进行了调研。
在城区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发展改革委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率先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四大发展机遇,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从面积上看,1987年青岛市区面积为244.4平方千米,辖区总面积5966平方千米,而后经过一系列变动,青岛市所辖的5个县全部撤销县,设立县级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管市的城市群,2007年,青岛市区面积增加到1102平方千米,2017年,随着即墨即将撤市设区,青岛市区面积达5414平方千米,扩大了22倍。从人口上看,1989年底到2018年,市区从124万人口,攀升至658万人口扩大了5.3倍。此外,1978-2007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7.6%增加到45%以上扩大了6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平方米增加到14.6平方米,扩大了8.6倍,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3.88平方米扩大到31.7平方米,扩大了8倍,人均道路面积由3.5平方米增加到11.1平方米,扩大了3.2倍。更值得瞩目的是,2016年青岛市GDP已突破万亿元。可见,改革开放有力的促进了青岛市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在对外开放方面,四十年开放路,今日,青岛已作为山东省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城市和在国家战略的定位中“一带一路”的支点性城市出现在世人眼前。时至2017年底,已有13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青岛,青岛累计批准外资项目2.67万个,实际到账外资640亿欧元,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来自青岛市商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目前,青岛已与全球72个城市(省州、机构)建立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遍布全球六大洲,含32个城市、13个省州或大区,27个机构,涉及46个国家或地区。在新加坡、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设立“青岛工商中心”,初步形成覆盖青岛主要外资来源地的双向合作招商网络,进一步扩大了青岛利用外资“朋友圈”。足见青岛在对外开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乡镇居民的物质精神方面生活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飞速增长,青岛乡镇的物质生活也日益富足美满,与之俱来的是精神和思想也日益解放。受访者普遍表示,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集体劳作导致的人们生产积极性降低和化肥等的短缺,人们日常只能靠挖野菜等勉强度日,“大包干”以及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以后,人们生产积极性提高,化肥等的短缺也日渐填补完全,作物收成提高,人们日渐富足,且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乡镇的服务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也极大的促进了乡镇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随之而来的还有农村教育的普及和完善,曾经因家庭贫困而无法接受教育的孩子因生活的富裕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的人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人们思想的解放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所表现,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等级压迫的消失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了辉煌的成就让人骄傲,但其中所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忽视,继续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在受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城乡退休金差距过大亟待解决。受访者表示,乡村老年人能得到的政府收入补贴仅在100到200人民币左右,而城镇中老年人,特别是企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年人能得到的退休金能达到9000左右,这一十分显著的收入差距给身处农村的老年人带来极大的心理落差,同时也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一大体现。
奋进青岛,跨越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开放带来的投资和与世界的联系,人民生活的日渐殷实富裕,近四十年给青岛带来的深刻变革家乡的每个人都有目共睹,也受益其中。我感受到了四十年来祖国与身处祖国的每一个人民砥砺前行的辉煌成果,感受到了我的祖国日渐繁荣昌盛。
四川达州
1978——2018,时间上的跨度是40年,忆往昔,看今朝,40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达州市发展的序幕在1978年拉开,至今仍在浓墨重彩地描绘新的画卷,改革开放对一个城市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能从这个典型的南方城市窥得一二。作为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达州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前行,经济、人文、交通、工农业的发展,它的改变我们看在眼里,而作为享受这一切成果的我们,也有义务去了解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深刻变革,不仅仅是回顾和梳理,更是展望与努力。借此机会,我们采用查找资料,亲身采访,实地拍摄等多种方法走近改革开放,走近家乡。
工业,扛起发展的领军大旗。基础薄弱,发展迟缓以及产品形象的傻大黑粗,曾是对达州工业的真实写照。建市十年是达州工业快速腾飞的十年。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达州工业在经历企业体制改革的阵痛之后重获新生,为达州工业的长期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在传统产品方面,达州继续在煤、铁、钢及钢材、火、电、布、原盐、啤酒、水泥等品种上保持着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其中原煤、生铁、火电更位居全省三甲之列。随着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达州市的传统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在这一形势的推动下,达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建市十年之间进发出惊人的发展能量。
农业,走下宝座再辟天地。尽管失去了在产业中的龙头地位,但达州农村经济在保持整体发展的同时,正逐步朝着优质高效的方向迈进。在全市农业稳定发展的进程中,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市场观念的强化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点睛之笔。在寒假期间,时隔一年重回老家的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白墙青瓦,错落有致,新农村事业在农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前农村是脏乱的代名词,现在却井然有序,吸引了许多观光客,促进了地方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达州经济突飞猛进,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达州也着力建设美好的人文环境。昔日街道狭窄、房屋破烂、空气浑浊的达城早已不复存在。今日的达城,道路宽阔平坦,高楼鳞次栉比,市容整洁卫生,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宜人,城市形象大幅度提高。如今,达城人们都很难找到旧日达城的痕迹,改革开放30年,达城变大了,变美了。近5年来达城更注意环境的改善,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后,达城的天变蓝,水变清,路灯亮了,绿化多了,街道整洁了,无论新城区还是老城区,处处都是新增的绿化园艺景观,让人赏心悦目。中心广场、体育中心、人民公园、滨河路、仙鹤路、元稹广场、六相广场的打造,大大提升了达城的综合品质,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而今,达州市仿似镶嵌在巴渠大地的璀璨明珠。特别市夜晚,灯火辉煌,简直就是一座不夜城,既有现代都市的气息,又有独特的山城夜景,从满了活力城市环境的变化不仅打造出了一张漂亮的名片,它也在逐渐感染着达城市民,改变着市民的一言一行,成为文明人的都市。
30载耕耘展壮志,浓墨重彩绘新景。当我们细细盘点改革开放30给达城带来的显著变化时,我们内心充满喜悦,因为家乡巨大的变化已经汇集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并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展望未来,达州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描绘着达州城市发展的新图卷,达州也必将继续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辽宁辽阳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40年。此次调研,便是为了了解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立足于当代改革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在经验总结中把握时代脉络,深度剖析未来改革重点。
辽宁省辽阳市具有2400年悠久的历史,也是一座新兴的石化工业城市。全市辖一市、一县、五区,总面积4743平方公里,总人口1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万人。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40年。广东经济出版社表示,将全力以赴、认认真真做好“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立足于当代改革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在经验总结中把握时代脉络,深度剖析未来改革重点,力求把这套丛书打造成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党的十九大献上一份厚礼。
辽宁省辽阳市具有2400年悠久的历史,也是一座新兴的石化工业城市。全市辖一市、一县、五区,总面积4743平方公里,总人口1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万人。每每提及改革开放,辽阳人无不思绪复杂。我们既有在改革开放初期敢闯敢试的豪迈,又有及至中途步伐滞缓的失落; 既有依靠改革脱困图强的欣喜,又有攻坚遇挫后举步维艰的迷惘。
应当肯定的是,辽阳从不缺少改革的勇气,在中国改革开放起步阶段,这里产生了太多“首创”,特别是国企改革的“包租股破转”,为全国提供了宝贵借鉴;辽宁从不缺少改革的智慧,在中国改革开放攻坚阶段,这里创造了太多“第一”,国内第一个与外商合资的企业、第一家合作银行、全国最大国营商业零售企业,引领了一轮又一轮改革热潮;辽宁从不缺乏改革的决心,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里一边孜孜求索老工业基地涅槃振兴,一边忠诚履行中央交办的诸多“试点”和“试验”任务,用局部的探索换得更大范围的成功。
必须承认的是,辽阳因为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体制机制痼疾较多,没有充分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既迟滞了改革,又限制了开放。因为产业结构的原因,在改革中很难做到灵活机动,体制机制障碍破除不易,受制强大的惯性;因为有些政策制定囿于一时之需,久之产生震荡和抵消效应,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缺少持久的韧性;因为经济气候的波动变化,或者改革压力的时松时紧,导致一些工作趑趄不前,一些创新不够深入,存在一定的惰性。
辽阳的开放,应该是更宽视野的开放。全国区域经济板块正在加快移动,辽宁与之关联日益密切。废耳目之近用,推聪明于四远。我们要借由全省港口一体化改革,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参与者;依靠深化同江苏、北京、上海的对口合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通过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成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行区和产业转移承接地。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辽阳市乃至辽宁省都在党的领导下越变越好,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为国家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活动心得
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在祖国的各个地区都在蓬勃热烈地进行着,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最后,三地一线,串起了友谊,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祖国的繁荣富强!
编辑: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