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还要向前走,走下去”——记人文思跃系列讲座十二
冬夜寒冷,但X8215教室坐满了提前到来的学生。教室里很安静,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讲座的开始。晚上7时30分,讲座准时开始。中文系教授柏桦首先向同学们介绍讲座人王家新教授。王家新教授是一位诗人和翻译家。他的创作贯穿了三十多年来中国当代诗歌的历程,其作品被称为“中国当代诗坛的启示录”。出席讲座的嘉宾还有当代著名德语翻译家芮虎与其夫人。
讲座的主题是“教我灵魂歌唱的大师”,这是叶芝的诗句,同时也是王家新新近出版的书名。这本书是王家新对十六位曾对他发生过深刻影响的诗歌大师的一次整体性评述和回望。在讲座中,王家新首先回答了曾经许多记者问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十六位诗人中没有一位中国诗人”。第一,他认为中国的诗歌就活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是一种基因,不需要去刻意标榜。就像他曾经对作品不具中国性的质疑时的回答一样,用“即使默罕穆德没有和骆驼站在一起,他也是印度人”来回应。第二,王家新并不喜欢二元对立的姿态。他认为并不是中西就一定需要互相站在对立面,应该寻找一种更好的方式去缓解文学家的身份焦虑和文化焦虑。
在书中,谈到奥登对自己的巨大影响时,王家新强调了奥登的名句“人的一生从来没有完成过”。这句话使他深有感触,让他开始用更高的视角去观察人生。而同时,奥登与叶芝的联系也使他不断成长,奥登去世之前说叶芝的作品是个“帮助”,为叶芝做了挽歌,这也同样是一位诗人对另一位诗人的深刻影响的表现。
时间追溯至王家新教授在湖北武当山时,周边没有爱好文学的人,甚至连父母都不能理解自己对文学的那份热爱。他在阿姨家中看完了所有杂志。他在眼前无人的山区公路上,放声背诵着诗篇。他认为创作诗歌是对诗歌的一种辨认,他摸黑走着山路,走到今天,也辨认到今天。
而提到翻译时,王家新强调翻译的创造性。正如布罗茨基所言:“翻译寻找的是对等物而非替代品。”他只翻译能让他流泪的诗歌,而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翻译不好的。他谈到翻译的重要性,是翻译作品影响着一代一代人,翻译作品才是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东西。
晚上9时45分,这场生动、坦率、真挚的讲座正式结束。王家新教授漫长的四十年创作经历就像是一首诗,至今还未完待续。八十年代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但也再回不去了,他“还要向前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