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砥砺前行——2017年陈辉教授团队
2017年,对于轨道交通关键材料及服役安全评价技术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陈辉教授)来说,是一个丰收年。在这一年里,团队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还科学研究领域都是喜报频传、建设成果迭出。
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里,团队荣获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并获得2项个人奖项(四川省天府焊接杰青奖、西南交通大学校青年教师竞赛三等奖)。在学生竞赛方面也收获了8个奖项:荣获菁蓉杯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奖、“蜂云谷杯”第三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指导本科生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第五届“蔡司·金相学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获得一等奖一项;指导研究生获得第二届全国失效分析大赛一等奖一项。
团队的研究重点围绕“轨道交通车辆先进焊接技术、广域环境结构材料技术、结构材料及部件服役行为及安全评价技术、轨道交通表面工程技术”等四个方向开展轨道交通材料工程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创新、科技成果与产品的孵化及产业化、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系统全面的解决车上、车下轨道交通关键材料与工艺装备问题,实现关键结构及部件的国产化再创新。
近年来立足轨道交通国家发展战略,致力于高速动车组关键材料与焊接技术攻关。基于国家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战略,攻克了高速列车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升级再创新关键技术,突破了高速重载铁路关键耐磨材料及零部件先进修复及再制造技术,为中国铁路大型工程机械、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与再制造技术的升级再创新做出贡献。
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团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带动其他团队、乃至整个学科的发展。希望材料学院包括陈辉教授团队在内的所有研学团队能够在未来继续建设高水平成果,打造学科的研究基地;在人才的发展和培养的同时,产出更大、更好的成绩,助力学院、学校发展。
2017年团队/个人获奖
| |||||
序号
| 获奖名称
| 备注
| |||
1
|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等奖
| 高速列车关键部件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
| |||
2
| 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等奖
| 面向国际化,科教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 |||
3
| 2017年度四川省天府焊接杰青奖
| 苟国庆
| |||
4
| 西南交通大学第八届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 余敏
| |||
2017年研究生/本科生获奖
| |||||
序号
| 获奖名称
| 获奖人员
| 时间
| 指导教师
| |
1
| 2017·菁蓉杯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创业大赛(菁蓉杯·创新奖)
| 王非森(2016博)、陈婧雯(2016硕)、 胡登文(2016博)
| 2017.05
| 陈辉、朱宗涛、 刘艳、蔡创
| |
2
| “蜂云谷杯”第三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 王非森(2016博)、陈婧雯(2016硕)、 丰琪(2014本)、席嫚嫚(2014本)、 胡登文(2016博)、朱贝贝(2014本)、 岑岭(2015本)
| 2017.07
| 陈辉、朱宗涛
| |
3
|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由教育部主办)
| 王非森(2016博)、陈婧雯(2016硕)、 陈勇(2015博)、丰琪(2014本)、 朱贝贝(2014本)、席嫚嫚(2014本)、 胡登文(2016博)、程银芬(2017博)、 岑岭(2015本)
| 2017.09
| 陈辉、朱宗涛、刘艳
| |
4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一等奖)
| 薛俊良、刘媛、高育育(2014级本科生)
| 2017.05
| 朱宗涛
| |
5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二等奖)
| 唐尧天、吴俣、王申、张闯(2014级本科生)
| 2017.05
| 陈静青
| |
6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二等奖)
| 丰琪、席嫚嫚、朱贝贝(2014级本科生)
| 2017.05
| 杨涛
| |
7
| 第五届“蔡司·金相学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一等奖)
| 岑岭(2015级本科生)
| 2017.07
| 王良辉、何莉萍
| |
8
| 第六届“徕卡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
| 苏玺鉴(2015级本科生)
| 2017.09
| 刘艳,王良辉
| |
9
| 第二届全国失效分析大赛研究生组(一等奖)
| 马朋召、汪汉萍(2017级硕士研究生)
| 2017.11
| 陈静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