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一学一做】心藏文化其自扬——记“三下乡”活动之大英县传统文化调研学习
2017年7月10日上午,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文化考察分队一行三人从成都出发到达遂宁市大英县。
安顿后,三人立即前往大英县文物管理所(即大英汉陶博物馆)。分队成员首先采访了李所长有关大英当地的一些特色传统文化,以及有关文化方面的宣传及管理方案。接着在徐馆长的讲解下,大家着重参观了解汉陶的文化渊源和制作技艺。
李所长和徐馆长都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院“三下乡”文化考察队并为其介绍联系了一些传统文化遗址和传承人,让大家更加全面的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之后的一天半,三人依次前往大英县卓筒井镇大顺灶、徐氏泥彩塑、象山花锣鼓这三个地方参观并学习。
大顺灶卓筒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地理位置并不是那么有优势。三人在经历了长途跋到达后一边参观遗址,一边向长期以来一直坚守卓筒井的两位传承人咨询有关的历史和工艺流程。
徐氏泥彩塑是一种家族传承的民间工艺,而已经64岁的徐兴国老师傅是现在徐氏泥彩塑的传承人。在与老师傅交谈的过程中,一行人了解到现在的塑像大多用水泥、玻璃,用泥的已经很少了,而且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泥塑受到很多新技术的冲击,以后会如何发展还不得而知。但是老师傅仍然非常认真地说,”不管怎样他都会坚持传承这门手艺,他也始终相信这门技艺终会发扬光大。
象山花锣鼓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三人刚到象山文化站时,5位老人就打起了花锣鼓,他们热情地让我院“三下乡”文化考察队的三人亲身体验如何打花锣鼓。在花锣鼓队的田贵业大爷还说:“我打花锣鼓几十年,可如今的年轻人因为现实原因,对这些传统文化根本没时间、也没兴趣去了解,现在象山也就我们这些个老一辈的人还在坚持。”几个老人的热情感染着在场的人,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的这份热情与自信也会感染着年轻的一代去了解、去传承花锣鼓文化。
从象山回来之后,下午三人又上街随机采访了大英县的居民,做了有关当地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宣传程度做了考察后,结果显示:从才毕业的大学生到花甲之年的老人,几乎没有一个人能比较熟悉的说出当地的传统文化。但是在问到如果有机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是否愿意时,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
至此,为期三天的“三下乡”大英文化考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到了尾声。这三天里,每一刻都包含着传统文化历史和技艺的自豪,同时包含着传统文化延续和发扬的担忧。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有很长的路,但是如果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紧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那这条路便不会没有尽头;只要每个人的心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那么华夏文化自然会发扬光大。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各方面文化得以传承继续的基础性人才,但是只有心中有,才能够传递、发扬。相信我院学生通过这次“三下乡”,更加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了解国情,做到“心中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且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带着这份信念和坚持一路走下去。
记者:陈鑫
编辑:蔡茹薪
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