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6月19日 10:37 星期四

基层团建

首页   >   基层团建   >   正文

[人文]【“文”以载道】第二届西南高校大学生诗歌论坛顺利举行 百家论道“大学生新诗写作”

来源:团委   作者: 校团委青年发展办公室     日期:2017/07/11 00:00   点击数:  

2017年5月29日上午9时,第二届西南高校大学生诗歌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机车博物园正式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大学生新诗写作的现状和新选择”。诗人任洪渊、余旸、向以鲜、哑石、尚仲敏以及诗歌评论家夏汉、茱萸、段从学等34位嘉宾受邀出席本次论坛,来自四川、贵州、云南、重庆4省市17所高校的57位大学生诗人代表也共同参与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由西南交通大学社团联合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协办,西南交通大学洛灵诗歌协会承办,是面向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诗人的大型诗歌研讨和交流活动,旨在探讨新诗写作的现状,激发年轻人写诗的兴趣与热情,帮助年轻人找到自己在诗歌中的定位,鼓励大学生诗人进行创作,增进西南交通大学与其他西南高校之间的诗歌交流。

论坛伊始,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铮和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任洪渊致开幕词。汪部长首先对于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活动匮乏。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产品进入诗歌领域,为人类现有的诗歌发展模式带来一定的思考。随后,年已耄耋的任洪渊先生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诗歌之路以及自己与青年诗人的缘分。他动情地说“我很高兴在青年诗人的旁边,我还有一个座位。我也希望听到更年轻的声音。”

本次论坛主要是以主题发言的形式进行,首先由来自川内外的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分别就关于本次论坛的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与看法。

“第三代人”代表诗人、四川大学教授邓翔畅谈了“第三代人”诗歌的历史与演变。他认为诗人应分为业余诗人和专业诗人。专业诗人用毕生心血来钻研诗歌,严格要求自己,力求达到一种高度。他还提出现代大学生诗人以知道如何“反叛”,突破前人的语言和思想,用自己的真诚与经验进行创作。而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诗人寻求突破的唯一路径。

著名诗人、学者,四川大学教授向以鲜首先朗诵了自己的作品《想念蒸汽火车》。他提出,虽然诗歌的发展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但诗歌中的情感与内涵难以被模仿,人工智能只是人的延伸。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诗歌应追求清晰,鲜活和节奏,使人明白诗歌所要表达的意义。

西南大学教授余旸认为应正确对待高校校园环境对于诗歌的影响。他指出现在的校园诗歌环境发生变化,诗歌活动不断增多,但难以保证活动应有的质量,甚至使诗歌的沦为一种文娱活动,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一种美学享受。他认为在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热衷诗歌的氛围正在消退,,大学生诗歌缺少现当代诗歌最基本的敏感。而师生们对于诗歌的关注也多是在某一种压力之下,这也在暗中消磨师生们对于诗歌的热情,难以诞生出色的专业诗人。

诗人夏汉主要关注90后诗歌的研究现状,他认为现在90后诗人虽然在诗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领域有着一定优势,但存在着年龄小,文本的稳定性和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关注他们的现状以及创作优秀诗歌的可能性。

《存在》诗刊主编、诗人陶春主要关注于诗人对于诗歌的态度,他认为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应保持内心的一种情怀,把诗歌作为一种生活的呼吸方式。他提出诗人应培养一种心胸和情怀,注重向内心学习的传统。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西南地区各高校的大学生诗人发出的声音也同样引人注目。

西南交通大学学生诗人李商雨从诗歌批评和媒介两方面入手,提出了“语境”和“文本”两个关键词。在诗歌批评之中,他认为在当下中国,诗歌在社会文化中的逐渐边缘化,形成了抵制纯粹诗歌、要求诗歌关注社会的潮流。而这两者之间形成冲突是全球化语境和中国语境的冲突,但同时也存在其他的因素,例如草根诗歌,打工诗歌的出现。同时,他还认为,人们将诗歌中的伦理学放大,大过诗歌中的美学。而从媒介现实而言,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诗歌写作带来一定的焦虑,但也会激发诗人们的创作。他指出批评的现实和媒介的现实都属于当今诗歌生态现实。他认为存在两种语境,一种为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文情怀的中国语境,而另一种则是以技术,语言为主的全球化语境。后者是基于现代性在平态之中对于前者实现了超越。而开放的文本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标准。最后他认为大学生在诗歌写作中应敢于偏离文学的常规,敢于反叛,敢于向伦理学优先的写作说不。

四川大学诗人莱明提到了当代大学生诗歌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很多学生在大学时充满激情,诗歌写作富于想象力,但当进入社会之后,诗歌写作大不如以前。在意识形态领域,诗歌写作从纯粹的个人抒情到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人类的文学做出贡献,而这样的变化过程使人感到惶恐。传统文化与现实的社会环境如何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这值得商榷,也值得担心。

此外,重庆大学诗人王渝主要回顾了重庆诗歌发展的历史并展望了重庆诗歌的未来;云南师范大学诗人代表任如意客观分析了大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优缺点;贵州高校学生诗人代表苏致龙则主要分析了贵州地区的诗歌创作现状;四川大学诗人代表周尚琴提出现代诗歌与生活息息相关,应追求一种诗意般的生活;西南财经大学忘川诗社诗人何骋认为当代大学生诗歌环境过于浮躁,大学生应深入地谈论诗歌的本质,同时也应将诗歌融入生活之中;西南大学余热诗社诗人张良旺分析了大学生诗歌社团的主要现状,他认为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学生诗歌描写范围过于狭小,只局限几个话题;而且社团人数逐年递减,活动参与者不断减少、学校重视程度也不够,诗歌氛围日益淡薄;西南交通大学诗人代表九生认为诗歌已经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歌创作应面对真实,这是一种自觉与责任。诗歌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和表达。

在自由发言环节,西南高校各诗歌社团的学生诗人也踊跃发言,对于大学生诗歌是否只是感情上的宣泄以及诗歌创作是否应该保持内心的想法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彝族诗人代表也会在场各位带来了彝族歌曲《大地之子》,赢得在场的阵阵掌声。

发言讨论结束后,西南交通大学洛灵诗歌协会指导老师周东升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本次论坛很有价值,与会的大学生诗人们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同时他认为是否可以读懂诗歌是属于认知问题,诗歌并不是为了表达意义,而是用来表达某种不可言说的感觉,一首好的诗歌并不一定要求读者完全读懂,但是感觉一定要明晰。

晚上7时许,本次论坛上的最后一项活动诗歌朗诵会如期而至。多位诗人深情地朗诵了自己的作品。《雾》、《镜说》、《方式》等诸多佳作引起观众们的热烈掌声。诗人也对朗诵的诗篇进行了深入的分享解读并与大家展开交流。

晚上9时,第二届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诗歌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