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政】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精神,根据《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中青联发(2020) 5号)和《西南交通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着力为党培养和输送青年政治骨干,把握思想政治引领的核心任务,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摆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现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就深入实施“青马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着眼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着力为党培养和输送青年政治骨干,着重结合学校和学院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培养一批信念坚定的青年马养克思主义者,引领他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管青年”、“党管人才” 原则,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穿“青马工程”实施的全领域和全过程。
2.突出核心目标
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引导学员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注重实践导向
组织引导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群众工作实践、各种重大事件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站稳立场、坚定信念、锻炼能力、勇于担当,充分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
4.遵循育人规律
聚焦培养青年政治骨干这一目标,充分尊重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的特殊要求。
(三)主要目标
将“青马工程”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综合性工程,主动融入学校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和人才培养工作体系,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优化储备人才班、骨干人才班培养体系,规范学院培养模式,积极向校级“青马工程”输送学员,加强青年政治引领的功能效应愈发凸显,切实为党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 突出的能力素质,忠恕任事、人品服众的交大青年政治骨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交大梦”和“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格局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青马工程”储备人才班、骨干人才班、精英人才班培养体系。
1.储备人才班
培养目标: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基础知识、基层工作制度等课程,培养党团知识扎实、组织工作规范的基组层团支部书记和团支部委员。充分发挥其在团支部直接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作用,提升团支部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夯实团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
培养对象: 基组层团支部书记和团支部委员
培养周期: 2个月
培养数量:约100人
培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基础知识、基层工作规范、校史校情教育等
实施单位:院级团校;校级团校(负责培训新生团支部书记)
选拔标准:储备人才班学员优先从团支部委员等基层团干部中选拔,学员应政治表现良好,无违规违纪记录,群众基础好,综合成绩排名应在专业前(50%)且无挂科记录,曾获院级以上奖项或荣誉称号者优先。
学时要求:理论学习不少于16学时
2.骨干人才班
培养目标: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方法等课程,培养政治信仰坚定、思想品德优良、组织能力突出的大学生骨干。充分发挥其在团学组织中的组织引领作用,推动团学组织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团学组织的活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效应。
培养对象:团学组织学生骨干、优秀学生党员
培养周期:1学期
培养数量:约150人
培训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国情教育、学生工作方法等
实施单位:院级团校(负责培训院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骨干)
选拔标准:骨干人才班学员优先从团学组织等学生骨干中选拔,学员应在学业成绩、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优秀,综合成绩排名应在专业前(40%)且无挂科记录,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强的影响力,曾获校级以上奖项或荣誉称号者优先。
学时要求:理论学习不少于20学时
3.精英人才班 (积极配合学校“青马工程开展”)
培养目标:通过辅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士学位,突出政治训练、思想引领和任职锻炼,培养青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培养政治品格忠诚,家国情怀浓厚,理论功底扎实,能力素质突出,忠恕任事、人品服众、作风过硬、德才兼备的青年政治骨干。充分发挥其在青年群体中的模范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广大青年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培养对象:经学院筛选,向学校推荐3名左右学习成绩优异、思政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大二、大三本科优秀学生。
培养周期:“2+5+N”(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修学士学位2年、跟踪培养5年,联系服务N年)
培养数量: 30人(学校)
培训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领导科学与艺术、社会实践与任职锻炼等
实施单位:学校党校、校级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选拔标准:精英人才班学员面向全校择优选拔,学员应该在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学习工作、实践科创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成绩排名应在专业前30%,在校内外获得广泛认可,曾获省级及以上奖项或荣誉称号者优先。
学时要求:理论学习不少于27学分
三、规范化的选拔流程
1.选拔标准
聚焦培养青年政治骨干的定位,学员必须从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强烈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情感认同,学习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青年中选拔。原则上学员中学生团干部应占60%以上,适当吸收学生会、学生社团骨干和表现优秀的党员或团员。具体如下:
(1)学员应为18-35周岁的中共党员或者优秀共青团员。
(2)政治素质过硬,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能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言行。
(3)思想上积极上进,牢固树立和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党的科学理论有浓厚学习兴趣,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4)模范遵守党纪国法,作风严实,在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的青年群体中有正能量和影响力,群众基础好。
2.选拔流程
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比选择优、民主考察、确定人选的程序进行,保证选拔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其中民主考察要深入人选所在班级(团支部)等基层组织了解现实表现和群众基础,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坚决不予以录取。
共青团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委员会
202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