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热搜榜】中国衣裳——汉服仙气的养成——记人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主题讲座
中国衣裳——汉服仙气的养成——记人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主题讲座
在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中,有不少人身着汉服走上街头在景点打卡留念,或是来到博物馆观看一场汉服展出。在不知不觉中,汉服元素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10月11日上午10时,人文学院在X8242报告厅举办了题为“中国衣裳”的传统文化讲座。
作为大思政项目、大学生艺术节项目,此次讲座由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管子文化促进会顾问、山东淄博管仲纪念馆名誉馆长李任飞担任主讲人,通过普及汉服知识,带领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讲座伊始,李任飞教授通过列举近年来影视与现实中的汉服热现象指出,人们之所以如此热烈地追捧汉服,是因为它自身的美与仙气,从而引出讲座的主题——汉服仙气的养成。随后,李任飞教授为在座的同学们播放了一首由他亲自填词的歌曲《中国衣裳》,并为大家讲解了歌词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元素。
本次讲座分为三个板块,着重介绍了汉服的起源、文化内涵与其所体现的哲学理念。在“上衣下裳”部分中,李任飞教授指出,“裳”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选择的结果,并比较了因生产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中原与游牧民族着装的差异。除此之外,李任飞教授引经据典,指出早在尧舜时期便存在的上衣下裳,印证了汉服历史的悠久。而汉服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则体现了人们穿戴汉服表露出的价值观念。在“凤凰美学”部分中,李任飞教授分析了民族图腾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所推动的汉服演变。而在“与貌相宜”部分中,李任飞教授对民众审美的基础原理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古今审美观念的差异,证明了现代社会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另外,李教授还详细介绍了服装选择对于营造人的气质的影响,并为大家提出了几点关于服装选择的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李任飞教授还指出了目前汉服演变中被错误改造、违背传统礼仪的乱象,同时也肯定了当下汉服产业的发展,为讲座注入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中,李任飞教授悉心为现场学生答疑解惑,增进了他们对汉服文化的了解,并向提问者赠送了他的作品《中国衣裳》。随后,李任飞教授引用孔颖达“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强调了汉服是华夏之所以为华夏的重要因素,并寄希望于现场的各位同学以及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前辈的嘱托使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接近尾声,现场掌声雷动,李任飞教授热情地与学校汉服社成员合影留念。
上午11时26分,讲座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