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经济管理学院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归去来兮——基于农村种植后剩余植物枝干叶片回收再利用”
“归去来兮——基于农村种植后剩余植物枝干叶片回收再利用”
7月20~21日,西南交通大学“归去来兮——基于农村种植后剩余植物枝干叶片回收再利用”实践队分头前往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浦口镇贯古村和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上店镇毛庄河西村,开展为期2天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两处地点都是普通的乡村,可以代表大多数种植小麦水稻的乡村的情况,小麦水稻种植数量多、面积广。在当地,对于麦秆秸秆的处理,先后采用了燃烧、秸秆回田、压实后用火力发电的方式,但这些方法有着污染环境、不利于农作物下一年的播种、成本过高等弊端。目前当地农民仍旧大多选择用焚烧的方式处理麦秆稻杆,虽然当地政府秸秆防控燃烧行为到位,但仍有部分农户会选择在夜晚燃烧。
实践队通过资料查询和询问当地人员了解到,秸秆焚烧造成雾霾天气,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与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胁。显而易见,焚烧并不是一个处理稻杆麦秆的好方法,于是实践队在之后的实践中便主要围绕当前情况和未来想法进行了调查和宣传。
在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队第一天在当地政府机关进行询问,包括县里面有多少乡,多少镇,多少人口,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土质状况(根据这些来观察秸秆燃烧状况,例如A乡土质状况良好,粮食亩产量高,多少人口稀少,所以基本上没有秸秆的生产及处理)
第二天进行下乡考察,对接当地乡政府,进行走访调查,包括乡镇多少人口,人均收入,了解到,并没有专门的秸秆回收地方(有过,但是因为没有收益甚至赔本所以废弃了)
下一步,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询问当地农户,包括秸秆的种植时间,种植周期,当地的汛期旱期,每亩产量,收购商收购价格等,切实了解到处理秸秆成本相对于生产收益较高,且回收秸秆对当地百姓并不能增加收益,切实了解当地现状进行分析。
最后向当地百姓进行秸秆燃烧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进行了解释,并向当地政府进行了小小的建议,向他们大致讲解了我们项目的目的、开展方式等,也得到了他们相应的反馈。
在项目实践中,团队成员通过走访村委会、林业局来了解当地麦杆、稻秆的现实情况,了解当地的麦杆、稻秆处理办法,了解在处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等,通过交流与记录归纳汇总,找到问题,发现目前对于麦秆稻秆种植地来说由于没有实际有效便利的二次利用方法,并且这个问题迫在眉睫,急需找到新的方式去解决。针对这一问题,实践队认为,需要开发麦秆稻秆的新用途,通过创新拓展二次利用方式,如利用其进行手工编织作为田园风饰品出售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麦秆稻秆难以处理问题也可以为农民创收,在提高环境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村民生活。
通过项目的设立,团队成员的实践努力之下,整个项目的目的,实施计划以及项目总结都有条不紊地圆满完成。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实践队成员也获益匪浅,对时下问题了解更深,引导实践队更加关注农村环境与发展。项目在实践中双向影响,共同建设农村美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