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6月19日 10:37 星期四

基层团建

首页   >   基层团建   >   正文

【物理】【新生读经典】浅说绘画赏析

来源:团委   作者: 校团委青年发展办公室     日期:2019/12/11 00:00   点击数:  

背景: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三大艺术表现形式,建筑、雕塑、绘画几近横亘了欧洲艺术发展史;宗教与艺术不同程度的融合,艺术所表现的主旨与服务对象,艺术家所追求的方向,成为了艺术变迁的主要因素。16世纪初期,这个意大利语叫做Cinquecento[五百]的时代,成为了意大利艺术最著名的时期,也是整个历史上艺术最闪耀的时期之一。文艺复兴盛世,从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提香,到科雷乔和乔尔乔内,北方的丢勒和霍尔拜因,群星闪耀的时代为璀璨的雕塑和精妙的画作技艺所填充,被世人所欣赏。

导语:艺术的欣赏从不需要条框的限制,或许只需从心,浅凭初见的印象来定夺心中的好坏。但试着了解些许评赏的角度对开阔眼界大有脾益:审度出不一样的眉目细节,用历史的科学的角度重新评定艺术作品,或许会于柳暗花明之中,涌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1:色彩

左图:乔瓦尼·贝利尼(圣母和圣徒)

对于中世纪的画家来说,事物的“实际”形状和“实际“颜色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在各式细密画、珐琅作品和木板画中,光辉闪闪的金色和完美无瑕的蓝色是他们最喜爱的配合。然而我们却在画中看到了柔和富丽的色彩。蓝衣圣母面容沉静而温和。相较于拜占庭传统的圣母画,由生硬排列圣徒到融合生气与秩序的排布变化,也足以表现该画温暖与宁静的风格。幼小的耶稣正举起小手为祭坛前的礼拜者祝福,一个天使在祭坛脚下轻柔地演奏小提琴。你或许对一旁的圣哲罗姆、圣露西尼亚、圣凯瑟琳——这些圣经中的人物——不甚了解。但你任能感受到整幅作品由柔丽色彩所表现出的美好、纯洁和安宁,而这正是教堂画作所需要的。

左图:乔尔乔内(暴风雨)

该图表现的故事大概是说一个未来的英雄的母亲,带着孩子从城里被赶到荒野,给一位善良的年轻人发现。不同以往的是,故事中所要刻画的人物并没置于中央,而几尽退出画幅;稍显对称的人物也或许有些但单调。然而这些不精巧与人物刻画的不精致丝毫不会减弱这幅画的独特魅力。细细品味而来,充满整个画面的光和空气把画作俨然融成了一个整体。雷电的闪光让我们不再把它当作单纯的背景,风景本身凭齐资格成了这幅画的真正题材。我们知道,在之前的艺术作品中,服务于宗教及表达故事是画作的精髓,而“无意义”的过度描绘背景被视作一种“非主流”的绘画手段。重点转移到了画作本身与客观自然,显然是这一时期画作的重大转变。

关键词2:构图

左图:提香(圣母、圣徒和佩萨罗家族成员)

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提香对色彩的重要运用。然而换个角度,从往届将主要人物置于画作中心,到圣母被移出画面中央;两根巨大的圆柱直入云端,夸显而不对称;钥匙放在圣母宝座上的圣彼得,也不像画家乔瓦尼·贝利尼那样对称地画在两边。诸如此类均是对往常的突破。而精彩的地方在于,画中只用了一面旗帜去平衡圣母的形象,我们很难不被这副旗帜所吸引,这突出且令人意外的手法,却使之成为巨大的成功——光、空气和色彩的协调统一,与旗帜的富丽温暖,在精妙的非传统构图中奏出了和谐的美妙华章。

左图:科雷乔(圣诞之夜)

乍一看,这个布局显得笨拙而随意。左边场面很拥挤,似乎右边没有任何对应的部分加以调节,仅仅是用光来突出圣母与圣婴借以取得平衡。然而,如此地以色彩和光线去平衡形状和引导眼睛视线的方向——将焦点集中到圣子耶稣之上,再渐步移向周围——两个使女被牲口槽发出的光照得眼花缭乱,其中一个高兴地看着牧人,圣约瑟在外面的黑暗中忙着照管驴子。中间的独特光亮成为了平衡布局的独特手段,而这马厩里的圣子之光也毫无疑问彰显了宗教故事的神圣与美妙。

关键词3:人体

左图1:米开朗琪罗

(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的局部)

此之为米开朗琪罗在罗马教皇的礼拜堂的脚手架独自工作四年的宏伟巨制。巨大的壁画,要准确和勾勒出它们的详细草图,然后把它们画上天顶,仅仅是体力消耗也是相当巨大的。米开朗琪罗不得不在脚手架上仰卧着去哈画。在那一段时期,他实际已经变得非常习惯于这种大受束缚的姿势,甚至收到信也不得不举到头上。我们姑且不谈这壁画在布局、表现故事中的卓越成就——雄伟的人物或在沉思、读书、写字、辩论;画与画之间的边框亦填满了铺天盖地的大批人物。只消细看下人物的形态,就不难发现,米开朗琪罗能以任何一个姿势、任何一个角度去描绘出美妙的形体,每一个局部是这样细致入微而亦精妙绝伦。

左图2:米开朗琪罗 (为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中的女预言家所作的草图)

我们再回到左图看看米开朗琪罗为画壁画所做的准备。这幅泛黄的稿纸上是日后伟大壁画人物的一个雏形。背部肌肉间的相互作用、骨骼的突起、脚趾的形态让我们无不叹服于其人物创作的精准和卓越。我们或许知晓,莱奥纳尔多·达·芬奇曾为深入学习人体构造,解剖数十座人体窥其奥秘;同样的,在这一时期数不胜数的画家也同为掌握人体构造而付出不竭的努力,米开朗琪罗的卓越同对肌肉骨骼学的掌握密不可分,而这也成为了后来人们所追求的方向——为刻画精妙的人体而做好一切准备。

后续:在1520年前后,意大利各城市的艺术爱好者似乎一致认为绘画已达到完善的巅峰。在之前的时代,杰出的画家已经几近解决了所有的素描难题。他们的对于平衡美与和谐又不失描绘的技艺已炉火纯青。既然前人已无法超越,未竟之业又悉近全无,哪里才是艺术绘画师追求价值的方向,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后端,以全知视角审视这段时期时,知道了浩如烟海的新兴作品也在当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帕拉迪奥独特的维琴察园厅别墅,到帕尔米贾尼诺的长颈圣母,以至后期的丁托列托的创造,和小拜尔霍因的圣母和肖像画,数不胜数的创造性和新颖题材构成了接续艺术史的主旋律。

艺术总是在臻于完美而又宕开一笔,在开拓新颖之余而回归经典。我们或许能抓住艺术演进的大框架,却无法得知艺术的独特视角和审美意趣。毕竟,被把握住的艺术或许还不足以被冠以艺术二字。

结语:我们可以从上述作品中窥见艺术的着眼点与转变:色彩的运用,构图的调整,人体细节的刻画。走进整个欧洲艺术史的殿堂,从早期埃及人物的兽头、“侧脸全身全脚”画法、公元后忽略大小侧重表达宗教故事的绘画,到文艺复兴前后衣服褶皱的描绘、空间的体现、人物神韵的表达;从吉萨金字塔的严谨宏大、卫城帕特农神庙下粗上细的大理石柱,到泰比里厄斯凯旋门、拜占庭罗马式教堂以至哥特式建筑的转变;从追求至善至美人类形象的古典大理石雕塑,到写实分格着眼现实的雕塑意识,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整个欧洲艺术演变的进程,这其中砥砺着的是历史的观念、审美的迁移和独特艺术家的伟大创造。

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作为长时期宗教的载体,艺术成为述说故事的现实工具而发展而创造。时至今日,从莫奈的印象派到康定斯基的抽象派,艺术始终在继承与创造的轨道上驰往。我们欣赏艺术,目的是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感受艺术作品的内涵表达与意趣;涤荡心灵、引发思考的同时,也可体会艺术家的伟大心灵,读懂艺术时代进程的历史史诗。

近代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谈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指出艺术是情趣的活动,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而艺术的生活也即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之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横观艺术与现实人生,对待人生的严肃主义即同艺术创造如出一辙。玩味艺术,体味生活,更不失为一种精妙的人生志向。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所以啊,你,亲爱的,慢慢走,欣赏吧!

学着艺术的生活化,再把生活艺术化。

(作者:2019114514-应物3-王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