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力学学子探索兴义发展,感受乡村新风采
2019年7月12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小队在指导老师张英蓉的带领下顺利抵达新津县兴义镇。
上午十点,我们与兴义镇人民政府于兴义镇政务中心召开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暨见面会”。兴义镇副书记刘友祥,办公室主任张强等领导出席并参加了此次活动。会上,刘书记对我们的到来表示强烈的欢迎,并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社会实践从收获新知识。接着,张主任向大家介绍了兴义镇的基础情况,并着重介绍了当地的“农博+公园“的重点建设规划。之后,进行了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7月12日下午,我们一行人到达了兴义镇的张河社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实地参观了张河果子社区的“三途一斯”共享农庄模式,并了解了天府农博园——玫瑰博览园的设计理念。
整个社区体现了“互联网+分享经济”理念,前来的游客可以提前在网上预定独立的民居,并且社区整体临近“成新蒲快速通道”交通十分便利,再加上早就成型的向日葵花海景观,已经有了不错的名气,等到玫瑰博览园项目完工一定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而且整个玫瑰园还将采用先进的自动灌溉系统大大降低了整体的种植成本和人工成本,种植出的玫瑰等也可以开展鲜切花采摘或者买到花卉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这里将来还会有一条地铁将成都市内与新津县这边连接起来,届时城乡之间可能只剩不到一个小时路程便能到达,这样的话成都的居民们在周末闲暇之余便可以远离城市的“热岛效应”来到这座美丽的小镇,回归田园感受清爽的空气。
大家都深刻感受到,张河社区正在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乡村公园空间格局,实现“农业变景观、农村变景区、民居变民宿”,形成全域景区化景观化的城乡发展新格局,以全域旅游推动城乡融合,加速乡村振兴。
7月13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兴义的渔耕田农场,渔耕田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现代鱼菜共生技术,现代技术与老城兴义碰撞的产物——渔耕田。顾名思义就是用养鱼产生的水,来浇灌蔬果的一种农耕模式,这样产出的蔬果和水产品不需要使用农药,鱼药,更加环保,健康。
农场里是一个一个大棚,里面是一片片的无土栽培的蔬果,生长环境优良,长势旺盛,这样的栽培方式可以节省劳动力,从而减少成本,增强竞争力,蔬果的价格只有有机产品的一半。无土栽培的蔬果,生长在水中,可以自由生长,没有了土壤的阻力,这样蔬果的根部更加发达,快速,干净,不需要除土,果实更加多而丰,口味也更好。
来到鱼池,鱼池里的水呈现赤红色,这样的颜色是因为添加了螯合铁,对鱼进行“补铁”,这样养出的鱼更加健康。鱼池里的鱼密度很高,鱼儿胆子更大,吃食场面很壮观,高密度养鱼会使鱼的产量更高,同时保证了高质量。养鱼的水中的鱼粪可以为蔬果提供养料,而种植蔬果的水经过蔬果的根系的净化,会使水体更加干净,不含重金属,更适合养鱼,这样便成了一个正循环体系——渔耕田。
最后,我们和工作人员一起合影留念,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至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