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地学三下乡|天府新区之新津——新面貌,新发展
适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三下乡实践队(组长:王骁鸣)走进天府新区重点建设区县——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近年来,新津县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表率作用,此次社会实践,旨在对于新津从“后进县”到“四川省十强县”的原因进行落实理解,对于全县经济、科技、教育、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并且借此契机,切实感受国家发展速度,记录祖国伟大成就。
为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主动服务省委“三大发展战略”,2016年6月,成都天府新区与新津县按照“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合作共建天府新区南区产业园。作为成都城市南拓的产业支点和天府新区高端制造业承载地,“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为成都科学城提供技术转化和创新孵化,旨在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基地。
2019年8月11日起,我队正式开始“三下乡”社会实践,上午十点左右,到达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普兴镇附近的“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
纵览整个园区,我们发现,园区涵盖了成都市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岷江东岸区域和交通枢纽及现代物流功能区,整体按照“一心一轴三板块”布局:融合行政办公、文化和商业商务等功能的城市片区中心;沿货运大道形成的产业轴线;根据产业分为综合服务板块、新材料产业板块和物流产业板块。
在对园区进行初步考察参观后,我队对于园区中两大核心区域进行了重点考察,即:“天府智能创享中心”与“银隆成都新能源产业园”。
“天府智能创享中心”相关展区中对于“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中诸园区已建成情况、长远期统筹规划、效果展示、发展优势及前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说明。
“天府智能创享中心”中也对天府新区——新津的未来智能发展定位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我们发现,“智能”二字内蕴丰富,包括“智能轨道交通”,“智能新能源交通”,“智能机场系统”。
具体到个体上讲,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策、投、建、制、运、维”,致力于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质产品,近年来也在与德国博格公司合作开展内嵌式中低速磁浮研发,在研发设计上依托西南交大和中铁二局,切实为“智能轨道交通”的发展助力。
近年来,新能源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成都市银隆新能源有效公司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大型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在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系统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其致力于打造以锂电池为核心,延伸到电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闭合式循环产业链,通过自身发展不断为新津乃至全省、全国的“智能新能源交通”行业增加全新的思维方式。
谈到新津的轨道交通发展,不得不谈到在2019年底即将建成的成都地铁10号线。成都地铁的前期规划上,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起于太平园站,途径武侯区和双流区,止于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后期规划上,又延拓了7站之多,包括花源站,新津站(火车站)、花桥站、五津站、儒林路站、刘家碾站、新平站,毫无疑问,地铁10号线的通车将极大激活新津全县的经济发展,而结合“智”制造的基本理念,新津的产业结构也会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在“智”时代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与创建力,真正落实贯彻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扩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新津县各部门高度响应党中央文件明确指示,本着为人民生活带来实际改变的原则,近些年来,新津相关政府及企业继续建设发展“花舞人间”生态风景园区、梨花溪等生态陆游景点,打出新津招牌,也向外界展现出自身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与决心。
最近两年,新津政府推进建设以“百溪堰湿地公园”,“红石湿地公园”为主体的环城生态区:新津县作为成都市的"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思路,将更多的生态色彩注入城市规划中,值得一提的是,“百溪堰湿地公园”与“红石湿地公园”均具备生态保护、水资源调储、景观农业,休闲旅游等功能,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势必对新津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这两大环城生态湿地公园,新津人民不吝溢美之词。一对生活在新津的叔叔阿姨更是为“百溪堰湿地公园”赋上这样一首诗篇:
“五河汇聚,水韵悠悠,山河相依,烟波浩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绵延千里,源远流长,滩涂湿地,串珠成链,观鸟赏鱼,垂钓品茗,健身竞走,休闲纳凉,天府之国,幸福成都。”
除生态文明建设,新津政府近年来也在改变教育事业发展思路:“着眼民生,打造一体化教育”。
2019年已经基本完成新津一体化教育核心工程——“教育岛”的相关建设,除了已有的新津中学和新津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还将新建一所幼儿园、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配套设施包括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操场、室内体育馆等,新增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正式投入使用后,预计将新增学位2475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将分别达到450个、675个、950个和400个,为新津教育事业的发展扩宽空间。
新津教育将紧紧围绕“成南副中心,滨江公园城”发展定位,推进“优教新津”建设,以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入好园、上好学”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学校建设三年攻坚、质量提升“三名”工程、教育创新三项改革、强化教育运行三大保障,推动新津教育高质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成都南部区域教育中心”。
未来三年,新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10所,新增优质品牌民办学校3所以上,新增优质学位1.6万余个(公办学位6000余个、民办学位10000余个),补齐教育短板,缓解学位供需矛盾。
新增各级各类名师100名以上,省市特级教师人数达到20人左右,市级以上名校长人数达到5人以上,新增市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2个,新增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名校,支撑区域教育中心建设。
总结起来,未来的几年,新津教育将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依托极佳的历史发展契机,力图将新津教育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饱含人文关怀,富有只属于新津的人文理解。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成员对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城市变迁等方面展开实际调研,挖掘七十载奋进,特别是在历史发展新阶段的天府新区——新津发生的感人故事,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党和国家取得的新历史性成就,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我们应该更为严谨踏实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方能在未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
至此,“天府新区之新津——新面貌,新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三下乡”一带一路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