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6月19日 10:37 星期四

基层团建

首页   >   基层团建   >   正文

【地学三下乡】走访会宁红色革命老区,助力乡村饮水健康

来源:团委   作者: 校团委青年发展办公室     日期:2019/08/29 00:00   点击数:  

团队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走访会宁红色革命老区,助力乡村饮水健康”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三下乡实践队,由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六名同学组成。该实践团队成员有三名同学专业为环境工程,另外三名同学专业为消防工程。2019年7月12日至7月15日期间,实践队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宗旨,以“助力乡村饮水健康”为主题,从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参观红色革命老区,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和英雄事迹;调查当地饮水健康情况,并带回水样进行检测;走访会宁乡村的饮用水水质和饮用水的饮用安全问题,团队准备进行走入农户家中,实地调查甘肃会宁乡村常见的窖藏饮用水情况,对后续的专业调查提供实际实地的资料,对相关净水产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了解乡村精准扶贫实施工作落实情况及体验当地特色文化。在感受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下甘肃会宁县发生的变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阔视野,提升思想境界。

活动内容

实践队于7月12日下午在成都站乘坐开往定西市的火车,沿路经过了剑门、广元等地点,实践团欣赏了旅途的风景,同时提前上网查阅了甘肃省的大致地貌气候特征和定西市、会宁县的风俗人情等背景,对该地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岷县花儿、二郎山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岷县巴当舞、通渭小曲戏、临洮貂蝉传说、渭源县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陇西民歌、陇西云阳板、渭源羌蕃鼓舞、通渭皮影戏、临洮皮影戏、渭源皮影戏、安定区陇中小曲、岷县点心加工技艺、陇西腊肉制作技艺、岷县铜铝铸造技艺、岷县传统织麻布技艺、临洮脊兽制作技艺、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定西剪纸、通渭剪纸、岷县宝卷、通渭马营脊兽、通渭草编技艺、洮砚制作技艺、岷县十八位湫神祭典、岷县九宫八卦灯会、临洮拉扎节等。

经历了13小时的车程于13日凌晨5点到达定西市火车站。由于实践地点在会宁县,所以实践队需要乘坐大巴到达最终目的地。在等待班车的空隙,实践团队参观了定西市的部分街区。汽车站离火车站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两公里,在这段距离中间有学校、医院、机关单位,可见定西市基础设施、公共福利发展成果显著。在前往会宁县的途中,实践队成员欣赏了沿路景色,见识了西北地区的广阔壮丽。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会宁县长征胜利纪念地”进行参观学习。新建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占地一万平方米,由会师陈列馆和会师广场两部分组成。会师陈列馆分上、下两层,主要由序厅、展厅、管理用房三部分构成。1936年10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红军“会师楼”。为了弘扬红军精神,会宁人民修缮了会师楼,扩建了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6年建造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十八个大字。塔内还悬有甘肃楹联学会会长安维翰撰写的对联:“会一二四方面红军,忆井岗举旗,遵义筹策,大渡桥横,金沙水拍,过草地,爬雪山,除腐恶,斩荆棘,长征途中三军明良遇,将相和,肝胆相照,风云际会;宁千万亿倒悬黔首,顾祖厉激浪,香林放彩,关川穗硕,青江风徐,去郭城,穿韩砭,越沟岔,翻坡寨,枝杨镇上全民箪壶迎,袍泽与,诗文传捷,酒看犒师。”

从史料记载来看,会宁县下辖的33个乡镇都曾经留有红军的足迹,因此该纪念馆陈列的近千件珍贵的图片和文物中,几乎涵盖了红军长征时期大部分的珍贵资料,其中一些红军用过的物品都是首次向公众展出。目前该纪念馆已经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展项目,同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定为重点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实践团认真参观纪念广场里的各种遗址和了解其历史。在刻着长征精神的石碑前,队员都严肃地学习领悟了红军精神,特别是第一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由联想到交大的“竢实扬华,自强不息”,更加感到庄严感和使命感。此外,在会师楼上,陈列着夏云飞同志的遗物。结合对其生平的介绍,大家更是对红军战士敬意油生。在纪念馆大厅正中央矗立的是一组足有两人多高的人物组雕,所雕刻的人物从左至右依次是任弼时、贺龙、彭德怀、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伯承和徐向前共9位红军领导人。

在会宁县的第二天,实践团在当地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会宁县周边村镇,调研当地村名饮水情况。在出发前实践团已经搜集过相关资料,知道了会宁县村民使用的是窖藏水,但就其水质、水源、储水情况的深入调查是本次实践的目的之一。据村名的介绍,由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很多村镇已经可以有自来水供应,新修建的小高层都有自来水供应,但更加偏远的地区还在使用窖藏水。不同的窖形状不同,当地村民为了更形象地描述水窖的形状当即在地上用石头画了水窖大致的形状。水窖分方形窖和曲形窖(即圆形窖)。

如果依着墙修建的多为方形窖,实践团同学亲体验了从窖里取水。取出来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但就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有一些小型飞虫或其他杂质会留在窖里,故最好的饮用方法还是烧开后再饮用。除了烧开后饮用,有些家还会添加漂白剂达到消毒的作用。窖藏水的水源不固定,有时是自来水水管有水时直接将自来水通入窖里,有些是储存的雨水。村民引以为傲的是在夏天将饭菜或果蔬用篮子悬吊在窖里可以起到冷藏的作用。冬天也不用担心窖里的水会结冰。实践团观察了窖口的通水管道和沟渠,并在不同的窖里提取水样。此外,成员还注意到,村民用太阳能烧水,由于会宁县气候干燥,阳光直射,用太阳能烧水是一种经济节能的方式。在实践队去到的村落里,每家人使用一个水窖,且由于每家都有一个院子且相邻很近,邻里间展现出和气的景象,有些农户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些蔬菜,达到了经济美观的效果。

此外,消防工程专业的同学对调研地点的农户家里的消防安全情况做了实地调研,就其消防用水、消防设施、离消防救援队的距离做了了解。由于会宁县天气较为干燥,且建筑多为砖和混凝土构成外墙,没有加额外的阻燃材料等各层,建筑防火性能有待提升。由于每家都有一个水窖且建筑多为一层或两层,因此储水量充足。除此之外,根据实地调研的村落特征——单一出入通道且道路迂回,疏散通道的宽度不达标准。此次社会实践让消防专业的同学实地考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针对该村落特点为村民提出了建议。

我们“走访革命老区会宁,助力乡村饮水健康”三下乡团队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同时结合实地的调查资料对相关产品进行改进,使之更加适用于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饮用水。学习红军精神和弘扬红色精神是我们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访革命老区会宁,助力乡村饮水健康’团队的重大的内容,探访当年红军的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的革命精神,并且探讨当年的红军精神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的实际作用,并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其发扬光大。此次三下乡之旅实践团的成员收获颇丰,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不断总结得出智力成果、开拓了眼界见识了祖国的辽阔与壮丽,更是对自己爱国情怀、青年责任感有了升华,希望成员能将此次的收获转化成努力的源泉,投身祖国建设中。

实地调研结束后,当地政府人员对实践团此次调研走访表示赞赏,村民也希望成员能将水质情况反馈。作为交大学子,将自己所学知识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是成长中不可获取的环节,了解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果,推动农村建设进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