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汉字音和厦门方音的比较——记人文思跃系列学术讲座
6月4日14时30分,人文思跃系列学术讲座之“韩国汉字音和厦门方音的比较”在X8210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博士、四川大学中文系硕士、韩国釜山大学中文系学士朴正俸老师,人文学院周俊勋教授是本次讲座的主持人,一同参加讲座的还有人文学院汪启明教授和部分人文学院学生。
讲座伊始,先由周俊勋教授发言致辞,他先是对朴正俸老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同时,他还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能够在这次讲座中有所收获。接下来便由朴老师开始了本次讲座。首先,朴老师先是对两种不同的语音体系做了详尽的介绍。他说道:“韩国汉字音的语音体系是适应韩语音系的汉语借词体系,也是一种单一音系”。因此,要研究韩国汉字音,就必须遵守汉语音系规则,还得注意汉字音和韩国语音的发展流变;不仅如此,他还指出,韩国汉字音朝着双元音和单元音化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可以从韩国汉字音中的一些韵母、韵尾的变化中得出结论。通过列举的种种韩国字音和汉字音的比较,他总结道:“韩国汉字音是古今南北汉语语音的融合体,其中中古北方切韵音系是影响韩国汉字音的主要音系,同时韩国汉字音还有着上古语音特征的遗存”。接下来便是厦门方音。厦门方音是闽南语的一部分,音系以中古切韵音系为主。历史上,闽南语的形成,与中原汉人的三次大批迁入有关,分别是东晋时期、初唐时期和唐末时期的人口迁移。尤其是唐代大批入闽的汉人,大多是河南中州人,中州汉语也因此带入闽南地区,成为闽南语重要的方言基础。也正因此,在朴正俸老师看来,闽南语更多反映了中古汉语语音的面貌,厦门方音自是如此。将韩国汉字音和厦门方音作对比,一方面是因为两种语音音系都有上古汉语的语音特征遗存,都是早期汉语历时分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从上古音遗存这个特征来看,南方方言可能是韩国汉字音的发源地,而这也是朴正俸老师做两种语音比较的初衷。
要进行两种语音的比较,自然得有系统的比较方法。朴正俸老师说:“在我作比较之前,我先是建立了韩国汉字音的数据库,并采用了厦门大学周长楫教授记录的厦门方言字音。”在记录的过程中,朴老师还以韩语音系考察汉字音,去除韩语音系的干扰;同时以汉语语音发展史为线索并开展语音系的对比,找出不同音系发展的历史层次和差异,力求韩国汉字音数据库的严谨性。最终,朴正俸老师总共收集了2600多个字进行比较。在与厦门方音的比较中,朴正俸指出,韩国汉字音具有较为明显的清浊不分的现象,同时还有部分组音在语音的流变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但总体上还是能够和《切韵》音系形成系统的语音对应。最后,朴老师得出结论,说:“以中古音系为参照,两种音系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形成了不同的音系结构;但是,两者的音系结构都接近中古的“十五音”系统,都反映了中古汉语的语音特点;在某些组音的变化如在某些知组字读t的汉字读音中也有相似的变化情况。”韩国汉字音是两地语言接触的产物,汉字音既反映了汉字的早起语言特征,也反映了韩语系统的影响,对韩国汉字音和厦门方音的比较,正是为了更好地揭示此现象。
最后是学生提问环节。学生崔倩首先以韩国汉字音中双元音词发展为单元音字的过程进行了提问,朴正俸老师回答说:“当时韩国的语言学家在整理语音资料时,发现双元音并不符合韩国的记音规律,也不符合韩国人民的语言习惯,所以就将两个字合成一个字写,并用一个新的音来标注”;接着,学生刘晓玥也对双元音词变为单元音字的依据表示了疑问,朴老师指出,这种变化主要是依据韩国人民的语言习惯,同时在19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元音地位不稳,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直接导致了以前的一些双元音词变成了单元音字。在此之后,还有学生表示了自己的疑问,朴正俸老师也一一进行了回答,座谈会的氛围更加活跃起来……
16时30分,在周俊勋教授的主持下,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