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院庆15周年】妙笔生花,文艺少女话人文——专访优秀本科生吕舒晓
四月的阳光和煦,微风吹皱湖面。在浙园的小亭里,一席黑裙,垂肩短发的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吕舒晓笑着朝我走来。简单的问候过后,吕舒晓的脸上依然带着点意外,她坦言对于一个转专业过来人文学院的学生而言,难以想象人文学院十五周年庆对于人文优秀学子的采访机会会花落她家。然而多次文学竞赛的获奖经历,校内信息学院辩论队教练和镜湖文学社文心部副部长的工作经历,以及校外言墨作者团和当下月刊作者团的身份,都在证明:这个文艺少女不简单!在接下来的交谈中,吕舒晓道出了她在人文学院一点一滴的成长。
事在人为,邂逅梦想
从小学一直坚持写作投稿到大学义无反顾转专业踏入人文学院,汲取营养继续奔跑,这对于吕舒晓而言是她一直在坚持的“热爱”。谈到她从轨道专业转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经历,她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喜欢,同时也是秉着负责的态度,让自我的价值得以实现。因为从小喜欢阅读,看的书越多,就越想尝试锻炼自己,这是她创作的初衷。一路走来,吕舒晓不曾辜负自己的努力,越尝试,越幸运。她在文学竞赛方面获得优异成绩,作为镜湖文学社文心部副部长以及校外文学杂志成员,她接连发表了《告别茉莉》、《殉光英雄》、《白裙女人》等一系列的作品。作为一名人文学子,她的兴趣爱好广泛:参与辩论赛,话剧团表演,学习日语等,在谈话中她多次提到“尝试”二字,在她看来只有多多尝试才能丰富生活,锻炼自我。
团结温暖,告白师生
“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来到人文学院后我发现这里的学风更加舒服,班级更团结,凝聚力也更强。”吕舒晓说到。她发现周围同学非常重视班级的凝聚力,“也许这是属于人文学院的独特魅力——注重人文关怀”。在谈到对人文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的看法,吕舒晓做了一场感性的告白。人文老师的平易近人为她带来一缕亲切感,课堂上老师偶尔的玩笑让整个课堂都充满轻松的氛围。同学们友好勤奋,学习氛围浓厚,调动了她努力奋进的热情。在人文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拥有一位一起努力上进的朋友对她而言是最幸运的事,她说:“我和那位朋友是在一起学习日语的过程中认识的,我知道她是人文的,后来我告诉她我要转专业过来,她还不信。”因为一场与人文的美妙邂逅,让吕舒晓结识更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老师与同学,也收获到了浓厚的师生情和同学情谊。
海纳百川,有味学院
来到人文学院的过程对吕舒晓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遇到了一点波折,让她差点与人文学院接下来的三年学习生活失之交臂。由于吕舒晓对转专业的相关信息的获取渠道不了解,没有及时向人文学院递交材料,所以错过了人文学院的复试。在复试的两天后她才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她来到相关的部门向人文学院的老师说明了这个情况,好在人文学院的老师都很包容,允许她递交材料进入人文学院学习。人文学院海纳百川,以广阔的胸怀热烈欢迎各位学子们进来学习,这是一有个“味道”的学院,吕舒晓在此感受到的就是它浓厚的人情味。在未来吕舒晓希望能在人文学院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拼搏,经营好文学公众号,实现自己出国学习或者读研的梦想。最后她真诚地祝愿人文学院将发展得更好,人文学院的学生们也能在这大学四年提升自我,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