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6月19日 10:37 星期四

基层团建

首页   >   基层团建   >   正文

【人文院庆15周年】几度寒暑,初心不改——专访中文系副教授李自芬

来源:团委   作者: 校团委青年发展办公室     日期:2019/05/24 00:00   点击数:  

暖黄的灯光下,一双手拿着笔在纸上不断地涂写,大大的镜眶下是一张和蔼可亲的圆脸,她全神贯注着,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手里的工作。这就是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自芬,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同时她也进行性别理论研究与家庭伦理等方向的研究。三尺讲台几多风雨,她一直饱含着人文老师的爱与关怀,陪伴了人文学院走过十三个春夏秋冬, 见证了人文学院的点滴成长。

人文初印象

“这里的教师团队年轻亲密,领导尊重人才、重视学术,大家都很友好,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家。”2005年在川大博士毕业后选择来到西南交通大学工作,这对于李自芬老师而言并非偶然,这些众多的优势才是牢牢抓住她目光的原因。在人文学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带给她“家”的尊重与感动。在来到人文学院工作后,“朴实”、“不浮躁”、“学习踏实”是李自芬老师对学生们的第一印象,在她看来,现在的学生们因为商业化而显得过于浮躁,而在人文学院更多的却是一种“踏实努力”的氛围,学生们不仅穿着简单不花哨,丝毫没有物质攀比的浮躁风气,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习的态度诚恳,热爱接收新知识、新事物,她深深地喜欢着人文学院学生们这种优良的品质。十三个春夏秋冬,李自芬老师对人文学院的这份最初的美好感受不仅没有消散,反而在生活中有着愈发深刻的体会。

人文多变化

在人文学院执教的这些年中,人文学院本身的学科发展让她感到最为欣慰。从一个新诞生十多年的学院就建立起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在省内甚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竞争力,这种发展速度是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而这也吸引了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来到人文学院。接着,李自芬老师谈到了人文素养的变化,她调侃说从前的川大等高校是不太愿意接收人文学院的研究生的,但现在这些高校都十分欢迎我们人文学院的学生,甚至很多学生还进入了北大,人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国内顶尖高校,这一切都是来源于学院的人文素养的迅速提升。最后,李自芬老师感受颇深的变化就是学生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学习态度的转变。她说到:“很多学生一开始可能都是专业调剂过来的,他们从一开始不愿意学习人文学科到现在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与老师建立起了更加亲密的关系。”这种变化对于一位“爱学生”的老师来说是十分自豪与幸福的事情。

人文工作时

“李老师很负责任,特别注重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她总是说要和我们做朋友。”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同学这样评价李自芬老师。不论是上课提前来教室半个小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还是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与学生约谈,这已经成为了李自芬老师与学生们相处的固定模式。她在工作上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在生活中却更像是学生们的知心大姐姐。在她的教学中,李自芬老师经常会引用自身的人生经历来促进学生们进一步思考人生,她说:“我知道很多学生在大学会迷失方向,看着他们沉迷于毫无意义的事情,这让我真的很痛心。”因此她宁愿牺牲自己的休闲时间与学生们耐心沟通,帮助他们答疑解惑,也不愿下课就早早走人,换取更轻松的工作状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这是她一直以来的追求,也是她十三年来从未懈怠工作的原因。

人文新期待

对于人文学院的未来除了祝福以外,李自芬老师也有一番自己的期待。这个时代的发展总是浮躁的,同时也是急功近利的。但对于教育却不能急躁,人文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只有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和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相比自然缺乏根基与底蕴,想要赶超还需要时间。因此李自芬老师呼吁学校能够给予人文学科更多的关注与成长空间,同时能培养更多的年轻老师,给予他们发展的机会。同时,她也希望老师们能够时刻铭记自己教师的身份,坚守“追寻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价值原则,提供学生更多的学术帮助。在未来,李自芬老师坚信人文学院的发展将会更加迅猛,人文学院的学生们也能在大学努力提升自我,完成自己的人生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