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院庆15周年】曹璞:一枚成长中的“青椒”——专访传播系曹璞老师
曹璞,人文学院传播系“青椒”(青年教师)一枚,目前主要为本科生教授《新媒体概论》《跨文化传播》《媒介伦理与法规课》等课程。2018年7月,她通过考核正式成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的一员,由此开始了她在西南交大的教学工作。
“老师常常穿着素净颜色的衣服,戴着眼镜,扎着一个马尾,说话时常常面带笑容,让人感觉很亲切,没什么架子和距离感。”听过曹璞老师的课的同学都表示,曹老师平易近人,又乐于解答问题。
谈起为什么选择成为大学老师的原因,曹老师表示自己在本科阶段对科研产生了兴趣,希望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从事研究的同时,将所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不过从一个博士生到一名教师的角色转变,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过程,“博士阶段的工作都是围绕科研展开的,主要培养我们如何做科研,而不会直接教我们如何授课。所以刚毕业走上讲台,尤其是当面对一些不是自己研究方向的课程时,会感到焦虑”。“后来我想,虽然我不确定自己对于这些不是自己研究方向的领域掌握了多少知识,但毕竟在大学当了近十年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有点信心的,何不先尝试做好一名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先当学生’的心态反而能够激发我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追问自己‘学生想知道什么’,而不是‘我想告诉他们什么’”。
“曹璞老师上课的形式很多样,比如讲解案例、播放小视频,常常会有很多互动环节,她也会给我们布置一些PPT展示汇报的作业,让我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我。”听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曹璞老师表示自己正在尝试换位思考,推测怎么才能让学生觉得课堂是有趣的,她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从我的角度,与同学们的互动还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必须训练自己从同学们十几分钟的汇报或者几句话的发言中快速提炼闪光点与不足之处;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也能发现一些自己没想到或者没想清楚的问题;当同学的提问触碰到我不熟悉的领域时,其实是在帮助我不断地打开思路、拓展视野。”
作为一位刚进交大不久的新老师,她坦陈自己刚开始授课时的紧张和面对多头任务时的焦虑,但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她感到这也是一个不断成长、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当被问到在这一段教学经历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学生时,她回答说:“其实有很多吧,比如上课和对待作业特别认真的勤奋的,或是提出过有趣问题、有独立思考的,或是个性鲜明、想法很有意思的同学,还有在作业中体现出社会关怀和责任担当的同学……很感谢同学们对我教学工作的支持,对于我这样一枚‘青椒’来说,同学们的反馈一方面不断地向我展现着更多的可能性和惊喜,另一方面也带给我上课的信心和满足感,让我切实地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
未来,曹璞老师希望能克服教学管理方面的困难,“尽快找到管理好大班的办法,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强的参与感”;她期盼能获得更多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帮助自己做一名顺应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