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探寻老兵家风 传承红色精神
西南交通大学赴贵州省铜仁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工作简报
又是一年夏时;又是一年长征胜利日。
80年前的长征是人类史上一次绝无仅有的壮举,曾有人这样评价长征:“人类曾经有四大史论: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它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我们团队响应学校“三下乡”号召,探寻那被现代人的“文明”失落已久的长征精神。其实,长征精神不是一种标签,它所体现的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和一种坚信胜利的革命乐观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唤活的,是自己的心灵,而非仅仅意图将“长征精神”取来即用。时间浩浩乎向前,把当年的风华青年翻掌变作耄耋老人,受限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找到当年参加过长征并且依然健在的老前辈实是难之又难,我们团队寻访到了抗美援朝的亲历者马继成老前辈。
马继成爷爷今年已是85岁高龄,精神矍铄的他经历了上世纪的风风雨雨,早已把人生沉淀,把岁月悟透。
建国后的朝鲜半岛风云变幻,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矛盾越发激化。李承晚长期流亡美国,他向往美国式的民主体制,南北朝鲜内战打响,联合国军进入半岛,朝鲜式微,而如果朝鲜亡国,中国势必要让北朝鲜的金日成在东北设立流亡政府,但这对中国十分不利,这将为美军进军东北提供强有力的借口。因此,中国毅然决然派遣志愿军进入朝鲜,帮助朝鲜人民作战。
马继成爷爷就是在此时自愿参加志愿军的。据他言,当年他被分在第二方面军,跟随彭德怀司令跨过鸭绿江,历经多次战役。他们主要负责阻击和策应合围,在对美作战第五次大战役中,马爷爷所在部队在一次战斗中承受了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他本人也因此负伤。在战斗中,尽管局势十分凶险,战士们丝毫不曾畏惧,互相帮扶,度过战斗最难的阶段,在战场上结成的感情是最深厚的。马爷爷熟知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他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困难是不曾想到的,可是谁都没有放弃,这是中国军人的硬骨气,黄继光和邱少云是全体志愿军的榜样模范,大家心志同一,扭成一股绳,就没有打不赢的美帝、保卫不了的家国。
在一次行动中,马爷爷担任班长,率领战士出色完成了任务,荣立朝鲜战争战时三等功。1951年,因战争形势变化和时局需要,马爷爷随部队复员回国,被安排在了沈阳担任后勤工作,并一直在那里服役了六年。通过马爷爷的讲述,我们对朝鲜战争有了更鲜明生动的认识,不仅限于以前书本上的宣传。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十分不舍得,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弟兵一样对待人民志愿军。马爷爷说,朝鲜人民的这份感情和恩情,他永远也不能忘。马爷爷告诉我们,16岁时他就被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国民党大肆进行反宣传,说共产党活埋老人儿童、诋毁共产党等等。时隔一年,贵州解放,他自愿参加了解放军,随后入朝作战。经过了上世纪的风风雨雨的老人,不能不使人敬佩万分。我们深深被老人感动了,并且代表了西南交通大学向老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