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6日 18:35 星期五

课题研究

首页  > 工作研究 > 课题研究

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校团委  作者:任新红 张长玲     日期:2013/10/18 10:30:00   点击数:5028  

  要:在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时代对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本文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出发,针对传统外语教育模式与新时代要求间的主要矛盾, 探析了“二体多维联动”的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任新红(1963-,男,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An Analytical Study of Application-based Foreign Languages Talents Foster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n Xinhong, Zhang Chang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ichuan,Chengdu610031)

Abstract: Against this major background of the frequ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traditional talents foster direction and mode are incapable of meeting social demands. And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for application-based talents on both foreign languages and specialized field is more and more urgent.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proceed from the epoch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tion-based foreign languages talents, on account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al pattern and the new time request, to explore “2-system multidimensional linkage education-foster mode”and to innovate application-based foreign languages talents foster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pplication-based ;foreign languages talents; Foster mode

 

一. 前言

在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单一的仅具有外语技能的工具型人才和单一的仅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时代需要复合应用型的外语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外语教育和培养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目前,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教育培养越来越多地引起高校和研究者的关注,但对以往文献的分析发现,现有的关于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针对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对非外语专业学生外语人才培养的分析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此特指高校本科教育):(1)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2) 传统外语教育模式与新时代要求间的矛盾;(3)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二.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一)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概念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理论技术、经验技术或操作技术等),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 结合生产与社会实际,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1] 的人才。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指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一门(或一门以上)其他专业或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以下分别称这两种学科为F学科和X1X2…学科), 能将X学科分别用母语及F学科的语言进行思维、转换及操作,同时能够在F学科和X学科中创造出较为突出成绩,并能够将自身各种专业智能元素应用于实践,派生出高于各单一学科简单相加所能形成之效能的人才。

(二)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应在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智力潜能、复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突出,特别在使用F学科表述专业知识技能中成绩应较为突出。

1.专业知识方面。要求在掌握X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专业基础,这是开发智力潜能、形成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另外,鉴于一种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及文化沉淀,同时还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广博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知识。

2. 智力潜能方面。智力和潜能是两位一体的关系,在专业知识内化和升华的过程中,人的各种智力潜能随之形成并提高,主要体现为思维力、竞争力、创造力和适应力,要求能够将F学科和X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综合智力潜能元素。

3. 复合技能方面。要求同时掌握F学科及X学科的实用技能,并能将X学科分别用母语及F学科的语言进行思维、转换及操作,同时能够在F学科中创造出较为突出成绩,实现通专结合、一专多能。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科和领域知识技术可以用专业外语准确表述。

4. 综合素质方面。要求在思想、人格等方面表现出色。主要体现在道德情操高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身心健康、有团队协作及拼搏奉献的优秀品质。

三. 传统外语教育模式与新时代要求间的矛盾

(一)传统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尽管我国有数亿人学英语,可是,我国仍然缺乏高端外语人才。” [2] 从目前的教育模式现状来看,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依然存在,甚至于模式化、程序化更强”。 [3] 传统教育理论,特别是应试教育在中国的极端化发展,导致外语教育的一些弊端日益显现。虽然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并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其有利的一面,并且在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中国大陆的应试教育由于特别注重考试技巧而具有走向极端的趋势,这一方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精力,另一方面忽视了教育的效果,在外语教学的效果中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高分低能以及无法适应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二) 传统教育不能满足时代对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国极端化的应试教育体制,许多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完成培养计划中设置的课程,对本专业的外语表述关注较少。即使是外语专业的课程也很少与其他学科相关联,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仅能进行普通的日常交流,很难胜任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翻译等工作。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对大学外语的学习仅限于普通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也并无针对性,到了大三,多数学生不再学习外语,即使学习也与自己的专业学习脱节,导致学生把外语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课程完成后几乎就会忘掉大半。毕业生拿着英语四级六级证书确无法讲英语的学生并不少见。许多专业外语课程在高年级开设也大多数流于形式,效果较差,多数情况是学生自学。时下比较流行的“双语教学”,效果好的也不多见。而社会对非外语专业外语人才的需求却愈加旺盛。如“机械、化学、工艺、软件等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本身就十分紧缺,懂外语的就更稀有了。金融、IT、电子、通讯等行业也同样存在专业外语人才紧缺的状况。” [4]

 (三) 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桎梏外语人才全面发展。

传统外语教育模式中有些方法并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学方法及手段也较陈旧,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词汇、语法、阅读等的训练,虽然考试层层过关,但收效甚微,大多数外语学习者并不能流利地用外语与人交流,成了典型的“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即使是外语专业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对所学语言驾轻就熟,听说自如,更不用说非外语专业学生了。语言学习得不到实践,靠机械地死读硬背,无法保证永久记忆,最后几乎全部丢掉。造成极大的浪费。

四。 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应开阔视野,面向各种专业和学科的学生,有重点有选择的进行培养,创新教育管理思路,探索更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失时机地扩大和加速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

(一)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思路

高校应拓宽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思路,抓住重点,着力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与新时代要求间的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

1)突出解决外语教学中过多的关注语言考试技能,而忽略了语言所表达的深层文化的问题。这里的文化不仅仅特指所学语言所属国家文化,而是包括东西方国家文化的交流。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教授曾指出:“会外语没文化”是庸才。高等院校在外语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在对外语的学习过程中要力求把握外语所表达的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是说在学习其他文化的过程中,要对本国优秀文化做到熟练学习和努力弘扬,这一点现在却往往被忽略。

2)突出解决外语教与学脱离实际,与专业分离,导致学生在大学学习四年仍然无法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行业技能的问题。要研究对外语课程的合理设置,加强对外语双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加强对非外语专业学生外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3)突出解决由于教学方法及手段陈旧单一导致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要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结合,加强校园外语文化建设,通过创新机制、打造平台等手段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二)“二体多维联动”教育培养模式

“二体多维联动”教育培养模式并不是单纯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而是以“二体”(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外培养体系)为平台,以“多维”(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为手段,将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二体及多维之间联动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育管理行为的人才培养方法体系。其中的“多维”手段包括课内和课外的多种手段,是随着教育观念及方法的进步呈动态发展的变量,它的量值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增加或减少,以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下面将以“二体”为研究基点,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培养对象在两个平台与“多维”手段的联动探讨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1. 第一课堂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1)应用实践型:培养应用实践能力要从课堂入手,从课外进行锻炼。目前课堂教学中“说”的学时数较少,很多高校虽然开设口语课程,但因为班级学生多,学时少,基本上也只有教师一个人和少数几个人学生“说”,多数学生张口练习沟通的机会很少。课堂上的锻炼不够,自然也会影响学生课外展示及锻炼的勇气和自信。因此,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将口语课程分成10-15人左右的小班,真正让口语课程发挥其作用。要注意将师生交流、学生相互交流和教师点评相结合,调动学生口语锻炼的积极性。对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英语的教育一般采用的是拉通式教育,近年来虽有高校对非外语专业学生进行分级式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大学英语课程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所有学科和专业采用的是同一类教材,即便版本不同,但基本上仅是对学生简单的英语交际对话和阅读能力及常用单词和语法的教授。要想实现非外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真正提高并能得到有效应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应针对不同专业进行设置,由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共同构成,适当加大专业英语比重。专业外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及出国进修等方面应多加考虑。

(2)学术研究型: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并非单纯地指外语在金融、科技、电子等行业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外语专业来讲,不能让学生的努力方向全部一味地追求其与其他学科的复合,而缺失了应有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方面的学术素养。课程设置方面要注意在加强听、说、读、写译训练的同时合理配置语言学、文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课程。这样做既能较好地体现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新力,又对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了成为外语专业拔尖人才的机会。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讨论及参与环节,多介绍名家趣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尽快提高高校外语专业教师队伍门槛,严把入口关,加强师资培养,建立审核评价机制,促进外语专业语言研究学术人才的健康循环。

3)辅修专业型:对非外语专业的部分学生,可以从大二或大三开始辅修外语专业,除加强基础性的培养,如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等以外,要特别加强以外语为工具,以专业为方向的培养,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掌握专业外语,并重点培养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成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对外语专业的部分学生,辅修其它专业主要有两种体现形式,一是要在整个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科技、法律、经济、贸易等课程的比重,并在教学中多采用双语或外语教学;二是要加强导师对其的指导,做好两种学科的有机结合,两种专业能力的交互提高。在此,要注意外语是主专业,其他是辅专业。主专业的重点是听说读写译,辅专业的重点是初步的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

4)双学位型或双专业型:对非外语专业中对外语有浓厚兴趣或所学专业与外语联系紧密的学生,或者外语专业中对其他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建立双学位(或双专业型)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多采用的是院系级管理制度,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因此对此类学生,要加大双语式教学力度,加强学科交融,可以由不同的学院联合培养,如:德语+机械,日语+软件,英语+国贸等,使学生成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因为外语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往往力不从心,而专业教师讲授外语课程也大多流于形式。因此要下功夫加强教师培训,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充分发挥“海归”的作用。

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普遍要学习第二外语。以英语专业为例,第二外语的学习基本上从大三开始,集中的学习时间仅有一年半的时间,此外学生在高年级的时候又存在找工作、考研等压力,对第二外语的学习几乎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双外语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弥补了此方面的不足。这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入学伊始就进行两个语种的学习规划,避免了以往第二外语学习不扎实、不实用、毕业之后几乎丢弃的情况,同时也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目前,英语专业人才相对过剩,而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等专业人才相对紧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大力推进双语专业的培养力度,提高学生就业灵活性,避免人才培养过程的滞后性。

5)中外合作培养型:随着国际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使得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成为可能。中外合作培养人才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愈来愈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具有战略意义。目前的1+2+12+24+4以及1+3+1等等,都是此类模式,这是真正的F学科和X学科的融合,不足之处是费用高,手续繁杂。学校可以分层次推进,采取交流计划、特别优秀学生学费资助、比较优秀学生部分学费资助以及开通留学贷款等方式解决问题。要加强国外学校的了解和对学生的指导。

2. 第二课堂培养体系探索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需要大力建造第二课堂体系,通过各种实践性环节来实现。“实践教学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其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5] 第二课堂培养体系是采取多维手段实现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

(1)大力开展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可以通过举办“校园外语文化节”以及开展外文演讲、辩论、配音、朗诵、写作、歌曲和话剧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比赛,激发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学生在台上短短几十分钟的表演需要课余很多时间来练习。通过反复的排演,一些外语的结构和句型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名言名句可以脱口而出,有利地促进了外语口语表达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体验真实的外语,并终生受益。此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可大可小,可以使多数学生参与并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外语交流文化。鼓励学生讲外语、听外语、赛外语,积极营造外语交流的浓厚氛围。可以在学生课外活动场所建设“外语沙龙”、“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及“外语角”等实践平台。学生们可以在这样地方自主学习、互相学习、查阅各类外文书籍报刊、共享外文歌曲、BBCVOA等听力资源、观看外文原版电影、和外教和留学生交流、邀请著名专家、外籍学者以及毕业后在国外工作的优秀校友举办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获得独立学习、自觉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竞赛。如“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中国及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全国日文演讲大赛。通过这些大型比赛的选拔和指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拔尖人才。以西南交通大学参加“CCTV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为例,每年都有几百人参加选拔赛,然后是校级选拔赛、省级选拔赛和全国总决赛。在此过程中,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指导教师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对学生的气质风度、反应能力、合作精神及独立思考能力都有益处。

4培育外语实践文化。加强外语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外语水平的关键,要搭建一系列平台来拓展大学生外语实践的能力。可以通过外语协会等学生组织开展一系列诸如编辑广播英语节目、创办外文期刊、开辟外语宣传专栏等外语实践活动。也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外语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国际性体育比赛、跨国贸易洽谈会、抗震救灾国外抢险援助等大型活动外语翻译服务工作。此外,特别要利用国外学者讲学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的学术讲座,与国外同行加强交流,既提高学术水平,又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5)探索“书院制”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书院在中国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存在了一千年之久。“书院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别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极为繁盛的时期。”[6]国外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由于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个导师指导几名学生成为其书院制的显著特色。国内则以香港高校的书院建设最具特色,实行的是“舍堂”制,内地几所高校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正在推行书院制。结合书院制度的历史起源及各地发展状况,可以探索建立外语文化书院,推行学生培养“金字塔”计划,即自进校伊始,让学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除了上述各种外语文化活动外,书院还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成为真正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浅析和谐传受关系的构建,南京林业大学学报[J],200712):137

[2]张炳阳.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4):4

[3]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14):38

[4]张炳阳.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4):4

[5]包一君.关于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前沿,20075):68

[6]张炳阳.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