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9日 11:06 星期一

课题研究

首页  > 工作研究 > 课题研究

基于人本管理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来源:校团委  作者:董小刚     日期:2013/10/18 9:48:00   点击数:2639  

一、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自愿并经学校职能部门批准组成的群众性组织[1]。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渠道,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90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自信、勇于担当、追求自由、追求民主、接受知识能力强,但是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吃苦能力欠缺、团队意识较弱,这些特点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也带来了一定影响,比如:很多社团搞活动虎头蛇尾;社团内部拉帮结派,凝聚力较弱;社团选举拉选票、任人唯亲等现象严重。

针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专家、学者们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实践方面,高校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怎样把学生社团建设好、管理好,是当前高校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高校是否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培养出大量有用人才。本文试图把人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上来,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供专家、学者们探讨。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人本管理内涵界定

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2]。人本管理思想产生于西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真正将其有效运用于企业管理,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人本管理思想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的革命[3]。本文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上来,首先要对高校学生社团人本管理的内涵进行界定。

1、依靠每一位社团成员——全新的社团管理理念。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只有社长一人或少数几个学生干部支撑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其他社团成员基本没有机会参与社团活动与社团管理,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社团规模过大,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致其他社团成员没有机会参与社团管理;二是社团处于组织生命周期的“创业阶段”,社团规模过小,举办的社团活动也较小,人际关系较为简单,根本不需要很多社团成员参与;三是社团领导者已经习惯于“集权领导”,一时难以改变。而在人本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与管理要依靠每一位社团成员,让每一位社团都感觉到自己是社团的主人,也让每一位社团成员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2、开发社团成员的潜能——社团最主要的管理任务。人类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智慧和才能,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激发,它们才能不断释放出来。在人本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任务就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释放其潜在能量,让社团成员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社团工作当中去。

3、尊重每一位社团成员——社团最高管理宗旨。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人都希望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需要得到满足时,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因此,在人本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宗旨必然是尊重每一位社团成员。只有尊重每一位社团成员,才能让社团成员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团工作充满激情。

4、塑造高素质的团队——社团走向成功的基础。在这个发达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学生社团来讲,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是创建品牌社团的关键,是社团走向成功的基础。因此,在人本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社团应把培育社团成员并不断提高社团成员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使社团不断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5、社团成员的全面发展——社团建设与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都是为了社团成员能够得到锻炼,不断完善自我。不可置否,在人本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社团成员的全面发展。

6、凝聚社团成员的合力——社团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社团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社团成员是这个生命体的一分子。因此,高效运转的社团不仅要求每一位社团成员有积极性、创造性和高素质,还要求整个社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是说,人本管理理念下高校社团应该是一个齐心协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人本管理机制建设

为了保障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本管理机制,激励社团成员奋发向上,使每一个社团成员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不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那么,到底需要建立哪些机制呢?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人本管理机制应该包括动力机制、压力机制、约束机制、选择机制和环境影响机制等五大运行机制。同时,这五大机制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哪一个机制的运行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社团的管理效果。

1、动力机制。高校学生社团的动力机制包括物质动力机制和精神动力机制,即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通常情况下,企业把物质激励机制与精神激励机制结合运用,偏重于物质激励机制。与企业不同,高校学生社团应把重点放在精神激励机制建设上,一是因为高校学生社团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二是因为大学生加入高校学生社团并不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2、压力机制。高校学生社团的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机制和目标责任压力机制。首先,高校学生社团应在用人、选人、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建立竞争压力机制,竞争会使社团成员面临挑战,使他们有一种危机感,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其次,高校学生社团的目标责任压力机制就是在社团的各项活动和工作中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社团成员,让社团成员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使他们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3、约束机制。高校学生社团的约束机制包括制度约束机制和伦理道德约束机制,即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制度规范是社团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规范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高校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首先是必须符合法律和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是根据各个社团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在人本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社团建立约束机制的最终目的是把制度约束和伦理道德约束转化为社团成员的自觉行为。

4、选择机制。高校学生社团的选择机制主要是指社团成员有选择社团的权利,有应聘和退出社团的权利;同时,社团也有选择和辞退社团成员的权利。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社团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社团成员;而社团成员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继续留在社团或者晋升。

5、环境影响机制。人能作用于环境,同时,环境也能作用于人。在此,我们所指的“环境”包括两种环境因素:一是社团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高校学生社团要倡导文明用语,杜绝拉帮结派、公报私仇等现象,公开、公平、公正地评奖评优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努力创造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二是社团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无办公场所、无办公设备、无固定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不足。高校应在这些问题上加大投入力度,为学生社团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和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办公环境,不仅会使社团成员提高工作效率,也会促进社团成员的身心发展。

四、高校学生社团的人本管理工程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的人本管理工程,涉及到社团成员的培育与成长,社团成员的选聘与任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社团成员参与管理、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它们又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交织。可见,高校学生社团的人本管理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学生社团的人本管理工程作为总的系统,包括行为规范工程、领导者自律工程、利益驱动工程、精神风貌工程、社团成员培育工程、社团形象工程、凝聚力工程、创造力工程等八个分系统,每个分系统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目标。在各个分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各分系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更大的整体功能,以达到高校学生社团人本管理的目标。

1、行为规范工程。规范的行为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没有人喜欢在杂乱无章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的神圣职责,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必须不断强化社团成员的行为规范,帮助社团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社团成员成为思想进步,刻苦学习,讲文明、讲礼貌,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自觉遵守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新一代大学生。

2、领导者自律工程。高校学生社团领导者的德才学识,关系到社团的发展。首先,只有严于律己的领导者才有资格要求社团其他成员;也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成为社团其他成员的榜样。其次,社团领导者对社团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会使其他成员受到强烈感染,使整个社团充满朝气,为社团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3、利益驱动工程。一般来讲,大学生加入社团并不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而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或者为了获得精神利益。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内部仍然存在平均主义倾向,评奖评优时仍然存在不公平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必然会影响到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必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一是建立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比如,把出勤率、活动贡献、建言献策等进行量化计分,以最终总分作为定量考核标准。然后,再结合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定性考核;二是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奖励机制。一般来讲,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不足,因此,社团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

4、精神风貌工程。高校学生社团的精神风貌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振奋社团成员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心和归属感,建设良好的社团风气等。良好的社团精神风貌有助于增强社团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助于社团成员的身心发展。

5、社团成员培育工程。高校学生社团经常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对社团成员进行良好的培育。笔者认为,社团成员培育工程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新社员进行培训。新生刚入社时,必须进行入社教育,包括对社团历史、规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规章制度、曾举办的活动等进行介绍,让新社员对社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二是活动过程中的实践培训。这个部分的培训对社团的发展非常重要,新社员就是将来社团的领导者,如果培训不好,就会影响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三是指导教师对社团干部的培训。虽然大学生已接近社会,但是他们仍然存在很多困惑,特别是社团学生干部,经常会遇到社团管理上的难题,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对社团干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6、社团形象工程。社团形象是一所高校的大学生(甚至社会)对某个社团的整体评价。社团形象对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社团形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加,而且能够在无形中约束社团成员的行为,激发社团成员的内在动力,发挥无形的育人功能。基于CI理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形象工程可以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三大系统来建设。首先,社团理念是社团的灵魂,是内在的形象。因此,社团理念既要符合社团实际情况,又要适应时代发展。其次,社团行为识别包括社团举办活动的全过程行为以及社团成员的言谈举止等,是社团形象建设的关键所在。社团可以考虑打造精品活动、不断创新活动,逐步提升社团行为形象。再次,社团视觉识别,是指社团的外在“包装”,如标语、社徽等。比如标语、横幅等社团视觉识别,既要让人们容易识别,又要健康向上、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最后,宣传工作在社团形象建设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团应在学校(甚至社会)各大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7、凝聚力工程。一个高校学生社团能否建设好、发展好,关键就在于凝聚力。因此,社团应花大力气凝聚人心,比如:形成一个美好的共同愿景;选择能力强、威望高的领导者;建立健全的社团机制和制度;不断增强社团工作本身的吸引力;给予社团成员明确的责任;尊重并关心社团成员;协调好社团的人际关系等。

8、创造力工程。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发全体社团成员的创造力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社团培养成员的最高目标。高校学生社团需要塑造激发社团成员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社团成员开拓创新、敢于冒险的宽松环境;二是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社团做突出贡献的创新者给予重奖。三是建立定期学习制度,不断学习新知识。

五、结语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既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管理理念。高校学生社团的人本管理是以社团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是一切为了社团成员,一切依靠社团成员的管理,其建设的关键就在于把人本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