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9日 14:02 星期一

课题研究

首页  > 工作研究 > 课题研究

运用自主学习理论拓展共青团第二课堂职能

来源:校团委  作者:王青亚     日期:2013/10/18 10:32:00   点击数:10689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体现在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校中,共青团是第二课堂的主要承担者,而学生则是第二课堂的主体。自实践以来,共青团第二课堂不断摸索与改革,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自主学习的角度解析,最突出就是第二课堂主体——学生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一、共青团第二课堂存在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在高校中,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是校团委统一领导的各级各类学生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包括各类文体竞赛、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挑战杯以及社会实践等。纵观近年来第二课堂的实践不难发现,学生(包括组织活动的学生和参与活动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越来越低。从组织活动学生的角度,现在举行的许多活动都浮于形式;从参与活动学生的角度,大多数学生一味地忙于课业,不想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经费不足
  在共青团第二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常会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学生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活动主办方的经费划拨以及社会的赞助。然而,社会赞助极不稳定,活动主办方划拨的经费又十分有限。资金得不到保障,活动就无法正常举行,活动质量也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指导老师不专业
  各级各类学生组织,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以社团为例,大多数社团的指导老师来源于各个学院的团委老师和辅导员,这有两个方面的弊端:第一,指导老师专业对口度低,很难服众;第二,心有余而力不足。①极少数社团找了专业老师做指导,但是专业老师平时与学生接触少,很难进行适时指导。社团干部在入职初期很容易陷入迷茫,指导老师的作用就至关重要。社团学生长期得不到适时的指导,综合能力无法提高,渐渐的,就产生了畏惧的心理,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地挫伤。
  (三)综合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成绩优秀,而是融入了学生工作、个人特长、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换言之,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大学生。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不应再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然而,事实上,在现阶段的高校中,考评学生的主要指标仍是学习成绩,学生工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只是占到很小一部分。迫于课业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将大多数时间花在第一课堂上,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
  二、自主学习理论的概述及其对拓展共青团第二课堂职能的借鉴意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就成为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后,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有很多流派,本文主要借鉴认知建构主义学派的观点:自主学习并非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而是一个能动的学习过程。因此,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首先体现在计划上要科学、合理的保障共青团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建设,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机会,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提升。因此,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才是维系共青团第二课堂开发与建设的法宝。
  (一)制度机制:形成常规,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一名高校学生,要想以后在社会上立足,光靠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学习的能力和技能。因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必须以此为依据进行改革,充分开发和建设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校团委、院团委、班级团支部建立起“三级”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迷茫期缩短,参与到第二课堂中的积极性也就随之提高。
  (二)激励机制:激发智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共青团第二课堂中来是很关键的一步,这要求共青团必须制定一套激励学生和老师参加的激励政策,要建立起一种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三)考评机制:全方位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考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工作、参与科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的综合考评。为各项指标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比重,将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按比重换算,折算成学生的综合成绩。这不仅是迎合社会要求的一种学生评价体系,也是对学生个人参与学生工作、参与各项活动的有效鼓励措施,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方向迈进。
  
  注释:
  ①张国庆,张红.浅议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科教文汇.2006(11).
作者:王青亚 杨仲明(法制与社会 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