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5日 21:04 星期日

基层团建

首页  > 基层团建

[人文]【“文”以载道】记贺麦晓教授讲座之“数字人文科学与当代中国文化”

来源:人文记者团  作者:人文     日期:2016/4/12 23:59:00   点击数:3299  

2016年4月12日15时50分,由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人文学院承办的学术讲座——“数字人文科学与当代中国文学”在犀浦校区X9208如期举行。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海外院长贺麦晓教授担任本场讲座的主讲人。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向仲敏、副院长甘霖出席本场讲座。人文学院部分师生也慕名而来,教室内座无虚席。

作为本场讲座的主持人,甘院长对贺麦晓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并就贺麦晓教授的学术经历与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甘院长特别提到,贺麦晓教授在4月11日作“网络文学与中国的出版改革”的主题讲座反响热烈,广受师生好评。“本次讲座贺麦晓教授将向大家介绍数字人文科学这一全新的领域,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他如是说。

讲座一开始,贺麦晓教授就解释了“数字人文科学”这一概念。随后,他从数字化的研究资料、原生数字化资料、个人数据库和引用软件以及案例分析这四个方面对数字人文科学及其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联系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贺麦晓教授从网络书籍、网上档案以及内容分析来阐释数字化研究资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回忆自己在使用搜索工具“Google books”的感受时,他感慨道:“没有Google books,我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来做研究”。接下来,为了形象地阐述原生数字化资料的重要意义,贺麦晓教授不仅介绍了大英图书馆保存资料的方式,还特别提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在自己第一篇关于网络文学的文章发表后,他发现注释中50%以上的网站链接都失效了。“读者将很难判断我援引自那些失效的网站上的内容到底是真实的还是我胡乱编造的。”他如是说。

贺麦晓教授认为,善用数据库和引用软件是对学术研究提出的新要求。就论文写作这一点来说,贺麦晓教授直言:“不懂得做合格的批注,就相当于没有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尽管这种要求看起来非常严苛,但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却非常必要。”

而在案例分析中,贺麦晓教授详细讲述了他本人在寻找吴兴华的作品时遇到的波折。贺麦晓教授认为,运用传统方法对吴兴华进行研究比较困难。随即他转言道:“而数字化的资料将使我很快找到他在三个领域发表的作品,研究将变得简单易行。”

最后,贺麦晓教授指出,数字化的技术让学科之间的跨越变得更加容易。他分析了资源数字化的利弊,并希望在座的师生们能够理性看待数字化技术。他坦言,自己开办本场讲座的目的并非展示如何使用现代化的研究方法,而是向大家展现自己在将传统方法与现代化的技术相结合后所得出的不同的研究成果。因此他认为,传统方法在学术研究中依然着占据重要地位。

       

中文系副系主任吴德利副教授就“如何保证数字化之下作品的权威性、全面性”以及“数字化空间里面缺失的某些参考文献对研究带来的局限”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疑问。贺麦晓教授表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作品的权威性由某一个小圈子的人来界定本身就是一种危险,数字化对于每一门学科中产生的权威著作都是挑战”,他说,“但这也是一个机会,能让我们能够深入的思考并透彻的解释权威性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