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5月10日 15:43 星期五

基层团建

首页  > 基层团建

[人文]【人“文”荟萃】“做人不妨狂一点”——专访唐立新奖学金获得者郭喜超

来源:人文  作者:人文记者团     日期:2016/11/23 0:47:00   点击数:2866  

黑色的毛衣,灰色格子的西装裤,浅棕色的皮鞋,壮壮的身材,再配上一头梳得油亮的偏分发型,这就是唐立新奖学金获得者之一,来自人文学院2013级传播学专业的郭喜超,一个不折不扣的“狂人”。

    

开始,其实我们都一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认识自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被问道初入大学时是否也有过迷茫的时刻时,郭喜超大方地回答:“其实大家应该都会有一种感受,到大学后,突然发现这个大学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刚军训完一个月的时候过的很不舒服,不知道自己来大学干什么,学传播学什么。所以我就去找老师,想找一些真正了解这个学院、这个大学的一些人去交流。我记得当时就有一个老师给我说:你先别去想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一个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太残酷了,有些时候大四上完了你都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当时我就问他那我现在应该做什么,他的回答是多读书,等你读完书之后你会更开阔。重要的是不要厌烦这些东西,因为人是在不断的适应的,环境是这样,你需要不断地适应。 所以我就多去读书,慢慢的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基于此,郭喜超认为大学生最应该在四年中培养四种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首先,你得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然后你应该思考你可以在这个环境下学到什么、怎么学,接下来,在学到了一些东西后你必须要懂得如何去团队合作,将你的所学不断加深完善,最后才是创新。”

然后,向着光亮的那方

无聊,是一个人最不堪忍受的事情。虽然郭喜超在刚进校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他清楚自己不要什么。“我不想混社团,所以我只有半年的社团经历。闲着没事儿,经常图书馆、寝室、教室来回跑,于是我大一就读了大约一百多本书,大二开始出去帮别人做一些销售业务,大三做一个公司的副总经理,到现在在创业一步步走出来,跟大多数人的道路不一样 。在学习生活中,郭喜超从大一开始,无论是必修、限选还是选修课,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像军事理论、计算机这些大多数人觉得无聊的课,他都会坐在第一排。并且每天七点十分就到教室自习,因为怕洗漱的声音吵到室友,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带着杯子牙刷到教学楼的厕所里洗漱。郭喜超觉得他需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态度,“坐第一排的话,不管别人在干什么,都不会影响到我, 我的前面只有老师。我一直有一种心态就是:不管站在我面前的老师是谁,都比我强,总有我要学习的地方,无关他的课无聊还是不无聊。”

有一句话说得好:孤独的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人一定是孤独的。这句话放在郭喜超身上再合适不过。人文学院女生居多,在一些大课上,前三排全是女生,郭喜超一个人坐在一群女生中间难免有一些“突兀”,但郭喜超对此并不在意:“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学习和受益的是自己。因为与众不同带来的孤独感并不是真正的孤独,反而更像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它把你变得像一个磁铁来吸引一些优秀的人。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做人狂一点,别人又不会把你怎么样。”

最终,且歌且行且欢欣

于前几日荣获唐立新奖学金的郭喜超说:“和奖项本身比起来,我更看中的是在答辩过程中遇到很多优秀的人,这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之后,郭喜超谈到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对于很多人来说,保研机会是极其难得的,而郭喜超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珍贵的保研机会,郭喜超坦言:“想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出国学习。在辅修了创业工程后渐渐发现自己对商科更感兴趣,但保研的话不能提供这样的机会,所以就放弃了,也许可能会更辛苦一点,但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累。永远不要被同化,遵从内心,多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