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号召,2024年暑期,在学校、学院领导老师的支持下,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组成“三下乡”实践队,一同赴内江市威远县观英滩镇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激发对知识的兴趣,陶冶艺术情操,用青春的激情点亮孩子们心中的灯。
团队成员采用动画视频、PPT相结合的方式,选取生活中的典例,用简单化、趣味化的语言,向年龄尚幼的孩子们生动讲解了未成年人保护和暑期安全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增强其自救互助的能力,培养其面对紧急情况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物理小实验时,孩子们被气、光、声的神奇世界深深吸引。他们亲眼见证了光在空气与水交界处折射的奇妙现象,动手制作了简易“传声筒”,尝试探讨吹套在封闭水瓶中的气球膨胀不起来的原因。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增进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更在动手实践中磨炼了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他们跟随着实践团队的引导,勇敢地探索着每一个科学的未知领域,每一步都深化了理解,绽放了创意。
“小手创造大世界·巧手编织乡村梦”。孩子们在团队成员的耐心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稚嫩的小手将粘土揉搓、按压、塑形,不一会儿,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形象便在他们手中诞生: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还有充满幻想的卡通人物……粘土在孩子们的巧手下仿佛有了活力,展现出无限的童趣和创意;一张张彩纸在小朋友的手中翻转折叠,变成了精美的小船、花朵、蝴蝶……折纸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更培养了孩子们的耐心与专注力。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欢乐与温馨,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素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在石坪山歌的教学中,非遗传承人努力让传统文化传递下去,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小朋友们热情高涨,不仅了解了石坪山歌的起源,还能跟唱片段,传承老师与同学们开玩笑道“可以在新年时唱给长辈,讨要红包,将非遗文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除了文化传承,实践队员借助手语教学,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地认识到聋哑群体生活的不易,增强了孩子们的同理心,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人文关怀的种子。
红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在中国共产党103年的历史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形成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在这节课中,实践队员给同学们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同时介绍了长征精神,分享了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敬仰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们。最后,实践队员带领同学们学习并唱响了《我和我的祖国》。爱国是一种浓厚的感情,爱国教育是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爱国思想教育课中,同学们感受他人强烈的爱国情怀,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孩子们为建设祖国和家园奋斗的决心。
在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孩子们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融合。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文化自信,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新一代,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三下乡”实践队通过学校和乡村共联的平台,让乡村儿童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活动中讲述的许多感人故事和生动案例,成为了孩子们未来成长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发展。
未来,材料学院将持续深化并拓展志愿活动领域,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勇于创新活动形式,为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贡献更加坚实而有力的力量,携手共创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