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素质网

从华尔街到艾滋村——第33期青年讲坛之杜聪

2013/10/18 16:11:00 6463次浏览

他出生于香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曾在华尔街著名金融机构服务,27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瑞士某银行联席董事;而现在,他是一个全职公益者,致力于帮助常人眼中特殊的艾滋病群体,将智慧付诸行动, 2003年他获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他就是杜聪,第三十三期青年讲坛主讲嘉宾。

2013年1017日晚7点,第三十三期青年讲坛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一食堂三楼礼堂举行。在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中,杜聪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我们分享了他在公益事业中的所见所思所感和在从华尔街职员到全职志愿者过程中的人生体悟。

             

走向公益事业是杜聪人生中漫长而必然的一个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杜聪的一位中学数学老师死于艾滋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让他对艾滋病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让多年后在银行工作的他再次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时不再恐慌。2001年冬天第一次接触河南的艾滋病人,给了他极大地震撼。“我曾拜访过河南艾滋病村的一个家庭。父亲已经因感染艾滋病毒去世,儿子躺在地上,因身患疾病瘦骨嶙峋,即将死去。姐姐和母亲依偎着坐在床上,小女孩无助地看着弟弟。她的母亲过来跟我说‘救救我的儿子’。几天后那个小男孩死了。我没有办法救他,我和他的妈妈说,我现在能做的是让你的女儿读书。现在这个女孩在校学习,这是让我欣慰的。”杜聪说,“和这个小女孩有相似经历的孩子在艾滋病高发区随处可见。他们被迫在很小的时候就面对巨大的家庭悲剧,默默承受灾难,甚至还有社会歧视。若是连读书的机会也丧失了,那对他们太不公平了。”第二年,他辞去了工作,他将金融理念和管理知识融入公益事业中,坚信教育改变命运,致力于帮助艾滋孤儿,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获得心理平衡。杜聪认为,“帮助人,是授之以渔,帮助他们学习,而不是给予面包”,他一直向孩子们灌输一个理念:他们虽然接受资助,但贫穷和疾病并不是他们得到同情的筹码,更不能在心里形成“乞丐心态”,而要自强、自尊。“要让孩子活的有尊严。”杜聪一直这么强调。同时,他也帮助艾滋病患者参加技术培训,创办面包坊、环保袋工厂,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

在提问环节中,杜聪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从事公益事业以来内心最大的感受和面对事业与家庭之间冲突时的选择,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在公益事业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鼓励大家多参与志愿服务。最后,杜聪为青年讲坛题词“回报社会”,为本次讲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