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2014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精英人才班第五次讲座在犀浦校区辅导员之家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特别邀请政治学院汪澎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感悟。
汪澎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在《毛泽东思想研究》、《学术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为《中国近代史纲要》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及国家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并于2013年获邀参加首期全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培训会。
讲座上,汪澎老师首先介绍了她参加2013年首期全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培训会的基本状况,跟大家分享了她在井冈山为期一周的学习和收获。她说,尽管培训只有短短一周,但是她的收获却是满满的。
结合培训会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研究的方向,汪澎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感悟:
第一点就是理想信念是一种力量。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力量有三种基本形式:暴力,财富和知识。汪澎老师说理想信念也是力量的一个重要形式。她列举了谭嗣同和彭湃两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名人,讲述了他们因为信念而拥有的力量。谭嗣同因为信仰维新变法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而坚持维新,彭湃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将自己家产拿来分给无产人民。
第二点叫做“马克思主义”的温度。在此点汪澎老师结合自己研究课题的文章向同学们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她认为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而言是对“症”下“药”。她以历史的角度从中国急需“良方”,当时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主义——“备选药方”以及从马克思主义这一剂“药方”的可行性,对症性来阐明中国发展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必然的。
最后一点,她说马克思主义是要内生于心,才会外显与行。她向同学们分享了她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历程,她说起初自己是因为自己专业才会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多年后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温度,便开始从内心真的向往这一主义。她鼓励同学们也可以真正的去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魅力,她说:“我心向往,所以付之于行动。也希望你们可以内生于心,外显与行”。
文字:樊译璘 照片:周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