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被誉为“西南第一高铁”的成都至绵阳至乐山铁路客运专线正式运行。当日,西南交通大学组织成都校区师生、峨眉校区代表体验乘坐城际铁路,进行校区互动。
宽敞的车厢,平均身高168cm的“动姐”、可旋转座椅......西南交大成都校区50名师生在运行首日,第一时间感受到了成绵乐客运专线的独特与舒适。
“高铁不仅舒服,还比校车快。咱们11点34从成都东站出发,1个半小时就能到峨眉山站,比平时坐校车快了1个小时。”电气工程学院张同学介绍到。记者观察到当日列车时速约为200公里/小时,在运行过程中感觉平稳,并未感觉颠簸,也未听见列车车轮与钢轨摩擦的声响。“每一节车厢都有一个电子显示屏,提示瞬时车速和车厢内外温度,预先提醒乘客添加衣服,这种服务真是周到啊!”张同学描述着自己的乘坐体验。
国家级教学名师、土木工程学院易思蓉教授说:“从我坐着闷罐车到交大上学那一刻,我们这批同学就想着要改变中国铁路,今天终于实现了!”
据设计方中铁二院工作人员介绍,成绵乐客运专线起于成都东站,向北经广汉、德阳、绵阳至江油,向南经成都南站、双流机场、眉山、青神、乐山抵达峨眉山站,正线全长312.396公里,工程总投资406.92亿元,设计采用国产CRH3、 CRH2等及其改进型列车,最高运行速度250公里/小时。作为西南地区首条开工建设的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成绵乐”从2003年开始规划,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在成都乘坐动车,不到一小时便可北至江油,南达峨眉,将成都、绵阳、德阳、眉山、乐山等城市快速串联起来,3000万沿线居民将打破城市间的交通束缚,实现快速往返。
乐于奉献 交大学生高铁公益行
“您说的十号服务窗口在这边,我带您过去吧。”校研究生会刘同学耐心地向两名乘客解释着。
10多名成都校区志愿者成了城际列车首发日成都东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10多名同学身穿红色背心,胸前有西南交大的标志,背后印着“我奉献•我快乐•我进步”的字样,引来了不少围观者。据了解,这10多名交大成都校区志愿者学校专门招募,主要是在首发日协助旅客自动够换票、维护候车秩序、引导乘客上车。整个志愿服务持续了近40分钟,帮助了许多乘客解决了不会换票、找不到服务窗口等实际问题。
而在峨眉站,峨眉校区的志愿者们也在峨眉山站进出站口帮助旅客检票进出站。看到成都校区的志愿者们也到了峨眉山站回合,两校区的志愿者们甚是高兴,一同在站前广场合影留念,共同见证两校区同城化第一天的情景。
一所“架”在成绵乐专线上的大学
峨眉校区主楼第五会议室内,易思蓉教授和峨眉校区土木系曾勇副教授共同向成都峨眉校区教师代表开展“怎样用慕课推动教学”的讲座。
讲座上,易思蓉教授提出,慕课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虚拟社区时代,要广泛利用丰富的资源”。易教授在讲座上简洁地阐述了慕课的优势:“慕课的独特性能让学生反复听,这便于安静、持续、时间较短的同学完整地学习。通过录像视频的方式,可以让高水平教授利用平台有更多的机会向学生授课”。同时,易教授还讲述了与峨眉校区合作利用慕课授课的方式。曾勇副教授则在讲座上提出慕课在峨眉校区的具体实施细节。“看视频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学习,课上讨论,更能在网络上形成学习社区,让学生不仅提问,还要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
易思蓉教授和曾勇副教授的讲座引起了教师代表的激烈讨论,大家纷纷就自己对于慕课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慕课推动教学发展的一些想法和问题进行了热烈地交流。
教师们激烈地开展讨论的同时,峨眉校区学生会的两位同学带领成都校区的同学和部分老师参观了峨眉校区,讲解校区历史,并且在路北会议室开展了两校学生干部交流会。会上,同学们学习了“校党委书记王顺洪、校长徐飞致全校学生的一封信”,并畅谈了阅读“一封信”后的感受,同时也就成绵乐高铁开通两校区合作进行了交流讨论。
在成都犀浦,中午十二点半,犀浦校区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代表在犀浦地铁站迎接来自峨眉校区十五名师生代表。在校园大使团的两名同学的带领下,峨眉校区的老师同学开始参观校园。犀浦校区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有思新媒体和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学生代表,也随同峨眉校区师生一起参观,并在“竢实扬华”墙前听校园大使团同学的讲解并合影。下午两点,两校区共同举行了西部志愿者招募活动,并举行了成峨两校区各学生组织之间的对口工作交流会。同学都表示借着成绵乐高铁的开通,以后一定要加强交流,互相学习。
团委副书记廖军谈到,不少同学只关注自己校区的主页,缺乏“全局意识”。廖军副书记希望同学们不只着眼自己校区或者自己所分管的工作,要多关注学校动态,据此开展自己的相关工作。峨眉校区的一位学生代表谈到成绵乐开通将让峨眉校区会有很多名师开课,给他们带来很多学习的机会,更加有助于峨眉校区成都校区及一些其他兄弟院校开展合作交流。
成绵乐的开通使得两地的交流变多,据了解以后类似于易教授的讲座和两地师生会谈等活动将会开展得更为频繁。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的罗霞教授表示,成绵乐城际铁路开通后,两地三校间的时间距离会缩短,更加方便彼此间的联系和交流。同时,校区间联系的加强有助于我校从整体开展和部署学校发展规划,优化校区办学结构,凸显校区办学特色,优势互补,实现校区间的资源共享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成绵乐”中的交大人
在成绵乐客运专线的建设中,不乏西南交大人的身影。他们在实验室默默耕耘,也忙碌在现场施工的第一线。从前期的规划、技术的支持,到理论的研究,交大人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全身心地投入这场“战斗”中。
得知成绵乐客专正式开行的消息,公共管理学院的戴宾教授连连叹道“太令人兴奋了!” 多年以来,戴宾一直致力于城市集群发展和交通方式的关系研究,据他介绍,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逐渐兴起,而人群的流动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内部的高密度的流动。于是,早在2002年,戴宾就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在成都和绵阳间修建200公里时速的铁路。当时许多人认为这“不可能”,没想到12年后“天方夜谭”成为现实。“这是四川省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这也标志着四川真正驶入高铁时代。”
2007年,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的罗霞教授带领团队,曾对成绵乐城际铁路的功能定位和需求分析进行了研究。“成绵乐客专近期主要服务于城市带的中短途旅客运输。”罗霞分析道,远期接入国家高速铁路网后,成绵乐将成为新的出川通道。她建议,成绵乐城际铁路的需求分析应充分考虑短通道的旅客出行方式选择和交通供给对客运需求的影响。
在成绵乐客运专线青白江段,由王其昌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我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高铁声屏障已进行安装试用。作为一项主要运用于铁路高架桥的环保产品,我国现有的声屏障设备都是引进国外研发的产品,不仅价格高,而且二次噪音、安全隐患等问题已逐渐暴露。“中国必须要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两年前,王其昌就暗暗下定决心。
目前,团队研发的“高速铁路曲线形复合金属声屏障”和“超高强混凝土声屏障”这两大声屏障技术,经铁路总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给出了很高的评价:金属声屏障有三大技术创新;超高强混凝土声屏障有四大技术创新。安装在成绵乐客专上的创新声屏障,经铁科院在联调联试期间实车试验,基本结论是:降噪效果显著,动力性能优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81岁的王其昌仍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一个又一个作业现场。正如其所说,他“不图名,不图利,只为给中国铁路留下技术脚印。”
熟悉铁路工作的人就知道,高速铁路的照明、信号、通信等电缆均放置在轨道两侧的电缆槽中,上面盖有盖板供检修人员及设备行走。在成绵乐客运专线的电缆槽盖板工程中,就运用了由土木学院曾晓辉老师团队研发的新型RPC技术。
电缆槽盖板主要是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来制作,RPC是一种超高强混凝土,采用这种技术可大幅度延长盖板使用寿命,减少桥梁自重,并兼具美观、简单等效果。但RPC也有一些问题: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学土木工程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出身的曾晓辉动起了脑筋:能不能突破这些难题?他带领团队,联合中铁八局集团,开始了技术攻关。研究思路、讨论细节、一个个挑灯奋战的夜晚……最终,他们决定采用细聚颗粒技术、混杂纤维技术、新型掺合料技术和阶段蒸养技术来制备RPC。经检测,该RPC强度高达160MPa,并且价格低廉,易实现大批量、工厂化生产。曾晓辉介绍说,RPC以其超高耐久性能、超高耐磨性能使其在一些极端环境工程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如反复冻融环境工程(川藏铁路)、深水海洋工程(深水大跨桥梁)和重载铁路工程(重载铁路轨枕)等,目前,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就像是在崎岖的山路上探索前行,亦苦亦乐。”
建筑学院院长沈中伟教授领衔的团队,完成了成绵乐高铁峨眉山山站前广场及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设计。据建筑学院于洋副教授介绍到,该工程设计以“交通功能”为主要设计标准,参照峨眉山站的客运流量,设计标识、引导等系统。整个站前广场简洁大方,合理地考虑综合换乘能力,节约资源。不仅如此,整个站前广场实行“两条腿走路”,在充分考虑交通第一的原则下,将峨眉山独有的文化底蕴、历史氛围融入到设计之中。记者观察到,峨眉山站的修建融入了峨眉的佛教文化,像一座庙宇,显得庄严肃穆。
本次活动由校工会、校团委、教务处、党委宣传部和峨眉校区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