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动植物协会七名成员组成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8月7日—8月11日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开展实践活动,并响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专题活动,计划在湄潭县寻找老红军,记录抗日革命故事。
但由于年代久远,团队成员好不容易打听到的老红军在不久前已去世,再加上并不是本地人,对这个地方不是很了解,能力有限,所以最后团队成员只找到了在建国之后参加过对越战争的两位老兵。这种寻找老红军希望的落空也从侧面反映出革命抗日的记忆已在历史的烟海中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去,同时岁月无情,老红军战士们在经历过那场沧桑岁月之后归于平静,英勇的抗战记忆也只存在于回忆之中,甚至随着老兵的故去而消散。所以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主题活动对于我们大学生的意义是让我们在现今的和平幸福生活中回望历史沧桑,铭记那段无数英勇战士为国家的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历史,培养历史责任感和历史崇高感,怀着感恩之情继承先业,报效祖国。
由于为如愿找到老红军,团队成员只能前往联系到的两位参加过对越战争的老人家里。8月8日的上午,团队成员在当地同学的带领下,带着送给老人的礼物到达湄潭县马义坎村寻找余昆明老人,下车后经过半小时的步行路程我们才终于到达老人的住处。
余昆明老人今年已72岁,家里不算富裕,住的是当地已不多见的土房子,和他的老伴和一个8岁的孙子住在一起。在我们阐明来意时,余昆明老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甚至饭都来不及吃就迫不及待地跟我们讲起他当年参战的记忆。
余昆明同志1965年响应祖国抗美援越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军,在作战区担任整个抢修道路防空战斗任务,防止美军偷袭,保证道路的运输安全畅通,确保一切战斗物资顺利运到前线。同时余昆明同志是单管高程对空机枪组里的一名成员,配合炮兵进行防空任务。但敌人的飞机不定时偷袭,飞机数量不定,一般以三架、六架、九架为一组,再加上偷袭次数不固定,因此,他们需要每时每刻做好战斗准备。
战斗是非常残酷的,在余昆明老人的叙述中,有一次对敌战斗中,一团除团长以外全部牺牲,但团长因伤势严重四肢被切除,从身体上取出了十多斤弹片才保住了生命!每一位战士每天都经历生死的考验,每一位活着的战士都是幸存者,战场上没有退缩,只有命令,每一位战士都是英雄。
经过五年的战斗,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余昆明同志顺利完成了作战任务。1969年三月,余昆明同志回国反乡,结束了战斗生涯。现在余昆明老人在家中安享晚年,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生活平和,家庭和睦。最后实践团队同余昆明老人及其家人合影留念,余昆明老人在最后嘱咐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生活,要有上进心,不能安于享乐,做一个有担当的当代大学生。
在当天下午,我们前往第二位老人陈华祥同志的家里,陈华祥老人今年已70岁高龄,家住湄潭县流河渡村,同其老伴住在一起。在当地同学的介绍下,老人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在同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得知陈华祥同志是于1964年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报名参军到部队,1966年8月5号,接受党的命令,参加抗美援越保家卫国的战斗战争。
当时我军64师遭受敌人猛击,全军牺牲超过1/3,受伤的战士撤离时所带的弹炮已是损毁。为此,陈华祥同志以昆明军区14军42师高炮营附属到65师增援前线,担任通讯,传播上级的命令。陈华祥同志于1966年10月1日出境,当天就遇到了敌人的侦察机,因我军训练有方,及时隐蔽,顺利躲过危险于10月3日到达战场,不久就进行了两次战斗。平时战斗敌机数量少,击毁数量一到两架,在1967年2月7、8日,美帝国主义发起了大规模攻击,我军奋力反击,击毁敌机24架,陈华祥同志所在的部队担任守护一个车站,那里有候车的乘客,也有到站的乘客,敌人突然空袭,火力猛,速度快,我军实在无力拦截,在场的乘客几乎全部遇难,可见美帝国侵略者的残忍,连老百姓都不放过!
陈华祥同志于1968年5月31日调遣回国,在边界担任保家卫国的任务。陈华祥同志在战场上勇敢,缕立战功,获得团内嘉奖,获得了越南颁发的八五纪念章、两国友谊纪念章,获得了国内的五好战士证章、五好证书。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义务,退伍回家乡。
陈华祥老人虽已70岁高龄,但身体健康,很有精神,一谈起当年参战的经历便滔滔不绝,连一些细节方面的如时间,第几师,第几团的名字也还记得清清楚楚。在最后老人也表达了他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忧虑,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由于生活环境比起以前有巨大的进步,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安于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在生理方面都缺乏锻炼,心理方面面对挫折容易放弃。所以他殷切希望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杜绝好逸恶劳,能继承老一辈革命者战士们能吃苦的精神,不怕吃苦,在不断的挑战中锻炼自己。
虽未找到老红军战士,但从这两位老兵的讲述中也同样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老一辈军人战士的无私奉献与英勇坚毅,可以体会到革命战争年间,先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克服了无数我们想象不到的苦难,才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这种历史沉重感是我们需要承担的,怀着这种沉重感我们才能不断鞭策自己,才有资格从先辈手中接下发展的接力棒,承担国家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