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 红色基因代代传
初入延安,被纯净的白云深深吸引,被灼热的炎日深深震撼,被纯朴的民风深深感动。延安,一个扎根于黄土地上的城市,它的每一寸土地上,每一个人的骨髓里,都流淌着红色的基因。
一大早我们参观了纪念馆,了解了谢子长、习仲勋等等中央革命人物的革命贡献,深深感动,一丝一毫当思来之不易。而后,又在纪念馆旁边的王家坪革命遗址内进行了参观活动,内有革命人物的旧居、防空洞、遗留的军事器械等,我们主要参观了中央大会的会议室以及毛主席的居所,主席居所内简陋却整洁,可见主席不追求物质上的高度,只在精神高度上下功夫,伟人之行,可见一斑。
我们又去了杨家岭革命遗址,毛主席、朱德等领导人也曾在此居住。刚进杨家岭革命遗址,映入眼帘的就是大礼堂,比起人民大会堂,这个礼堂虽然简陋,没有金碧辉煌的壮观与华丽,但它自有一种严肃庄重的神韵在里头,令人肃然起敬。向里走,是毛主席故居,与王家坪故居神似。他们的的居所没那么精细,仅有床和书桌以及待客的沙发。登上山顶可览杨家岭全景,虽是乡村,却沉稳庄重,别有风味。
重温革命历史,踏入枣园,走进旧居。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一步步的缅怀着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地方,伴着小道两旁的果树,我们一步步深入。遥记得,毛主席于这里写下一篇篇革命的著作,而诞生这一篇篇著作的地方却是如此简陋。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党多次转移阵地,最终来到了枣园,并于这里指挥了一场场的战斗,这里的一排排窑洞都存着那时的点点记忆。
我们总结了一些问题希望通过采访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形式来了解革命的传承,我们花费了一个下午对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了采访,对于延安本地人来说,无论是大人亦或小孩都为他们长于延安而感到自豪,一些老人也会为他们的子孙讲述革命的事,而学校也会为这些孩子普及革命历史。可以说,延安的革命传承生生不息。而对于游客,我们了解到,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们大多是为了拜访这些革命旧址,由此看来,延安的红色传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访延安八一敬老院,学先辈艰苦革命精神。
延安的夏天有一丝南国金秋的韵味,没了烈日当空,多了祥云几抹。在兴奋与好奇中我们来到了全国唯一一所以"八一"冠名的敬老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宏伟华丽的大厅建筑,大门前左右数位徐徐老者,挖,种,采,栽,不亦乐乎。
新疆101部队的通讯官聂启荣,这是一位十分健谈的老前辈,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救国,从革命危机到历史转折,从全面抗日到抗战胜利,从反对分裂到中国解放甚至到朝鲜战争,聂老前辈娓娓道来。“我不优秀,但是比我优秀的革命同辈前辈多的是,他们都是好样的啊,不怕牺牲,敢于奉献,有的当时已经光荣了,有的后来逝去了”,带着缅怀的心情,老前辈如是说。当被问到什么是延安精神的时候,老前辈略作思索,铿锵有力地回答了一字“上”,“延安精神就是不怕牺牲,打敌人的时候勇敢上,因为我是毛主席的兵,是党的兵,即便牺牲了也是为党为民,是值得的是骄傲的。”他的话语很有感染力,似乎会将我们置身为一个只为横刀立马安天下,冲锋陷阵报国家的年代。
另一位是刘泽民老前辈,西北野战军258旅出身的他,更是热情洋溢,撰书一封“赠西南交通大学首来延安参观学习,传经送宝交流经验,延安精神代代传承”洋洋洒洒,大家风范,淋漓尽致,好不气派。八一敬老院的休养的老人共203人中,老红军有4人,八路军与老复员军人共199人,虽没有一一询问,但凡所遇之人,无不热情洋溢,满脸慈祥,容光焕发,兴趣广泛,幸福快乐,说着竟有一丝欣慕之意。
这些成果当然与敬老院的创办理念不可分割,我知道“着力环境养老,坚持红色养老理念,传承红军革命精神,重视文化养老氛围,丰富老人精神生活,注重亲情养老,全心全意服务老人”不只是说说而已,社会各界的关爱关心不只是有过程而已,国家领导人的到来不只是形式而已,这是对老人的关怀,更是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老人不只是老人,传承终将会继续。
塞北江南—南泥湾
在即将进入南泥湾的沿途,随处可见绿油油的玉米,水稻,小米。由于停车时间短,下车之前,导游大概向我们介绍了南泥湾主要的观赏景区,包括大生产革命纪念馆,革命人的纪念碑,以及南泥湾留下来的水稻种植旧址。初入纪念馆,便被里面陈列的各种大生产的照片所吸引,有毛主席,朱德等等老一辈革命人在南泥湾视察的盛况,有劳动的战士在田地里辛苦的劳动,同时也有一幕幕令我们感动的场景,革命英雄王震带着一个旅把南泥湾从一个荒凉之地变为一个种啥长啥的肥田,多少人劳累而死,饥饿而死,被猛禽突袭而死,看完这些,我们的眼眶湿润了。纪念馆的门前是一片稻田,对于北方这种干旱少雨的地方种植水稻已经很神奇了,不禁为党中央当时选择南泥湾进行粮食生产的明智和正确性而深表敬佩,随后参观完稻田回到车上,导游也对南泥湾进行了总结,它是很多党员培训的必经之地,也是让我们牢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等这些延安精神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