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素质网

【三下乡】关爱留守老人,让幸福传递

2016/8/19 18:06:00 6126次浏览

关爱留守老人,让幸福传递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由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柯斌、邱钰峻、金潇三名同学组成的沃土之木三下乡实践团队,以关爱留守老人为主题,于86—89日前往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溪头乡金华村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

86日,沃土之木队从成都乘坐火车到达南充,再乘坐大巴到达实践地点。87日到9日,开始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当地寻访留守老人,并于9日下午返回成都。

以下是团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信息,走访当地老人,网上收集资料结合我国留守老人现状所总结的几点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经济收入低,生活环境差

团队于87日上午走访了邓先廷老人,76岁,杨碧珍老人,76岁,并给老人送去了牛奶,麦片等营养品,在老人家中与他们谈心,有时也帮助老人整理整理家务,或是其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交谈中得知,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由于子女外出务工谋生压力较大,一般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自己种植的作物,例如水稻,玉米,红薯等;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常简单,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做饭所用的燃料也是一些旧木材;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其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图为杨碧珍老人的家

图为邓先廷老人的家

图为柯昌贵老人烧火

留守老人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例如团队于87日下午走访的袁素芳老人,84岁,家中只有她一人,儿女在外打工,种有一亩玉米,红薯等作物,因下雨为了收晾晒的玉米而摔伤了腿;团队于88日中午走访的邓先谷老人,72岁,每天早上六点去帮忙除草,然而只有40元的收入。当队员们听到老人们笑着说这些事情的时候,都默默的低下了头。

图为邓先廷老人

图为杨碧珍老人

精神缺少慰藉

农村老人们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在与老人们的交谈中得知,老人们很想念在外奔波的儿女,但又因自己没有文化知识,不认识字,在城市里无法生活,也无法适应城市的快节奏,所以只得留在自己熟悉的农村,独自生活,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儿女孙子能回家过年!当得知有志愿者去探望他们的时候,老人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种油然而生的笑容真的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留守老人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为社会奉献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