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素质网

[材料]【经典阅读】《理想国》读书报告

2018/3/28 20:32:00 3243次浏览

  这部作品由柏拉图,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所著,事实上,这本书探索问题的根源在于其老师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的问题:什么是X?也就是追问一个东西的本质,这本书并非由单纯的理念出发进行阐述,而是通过苏格拉底与路人之间关于“什么是正义”的终极辩论,从而引发出柏拉图对于自己心中“理想国”的渴望与构想。


  这里用我的理解给出关于契约论的正义观与理想国构筑的一段描述:

路人:

  对于最好的情况:做了坏事不用遭受惩罚(最强者的境遇)和最坏的情况:遭受了不义还只能忍气吞声(最弱者的境遇)之间,为了避免最坏的情况,弱者逐渐联合起来,使大家都遵守一套规则,都按照正义的规则行事,如果规则违反就要遭到惩罚。从这个角度看,正义是弱者为了约束强者、保护自己订立的“契约”,也可以说,是强者向弱者的妥协,这就是正义的起源。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正义、批评不义,但是所有原因都是功利计算,就像父亲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所有人都说坚持正义可以得到好处,可以得到神的嘉奖,可以得到更多的朋友,可以让你在生意上得到更多伙伴,而不义会带来各种来自神和人的惩罚。人们希望正义能带来各种好处,不义会带来各种惩罚,但是要得到这些好处、避免这些惩罚,只要有正义的名声就够了,根本不需要费力去追求正义之实,如果要证明正义要好于不义,那就要把上述外在的奖励与惩罚全部去掉,证明在本质上正义是要好于不义的。

 

  苏格拉底承认自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继续捍卫正义,他选择了一条“曲线救国”的路,引入了灵魂与城邦的对比,用城邦中的正义来说明灵魂中(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

  此时让他说明正义要好于不义,就好像从远处看一排小字,非常困难,假如我们发现同样的字写在另一个地方,且字号更大,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去看那些更大的字,再与原先的小字进行对比,看看是不是一样呢?

  城邦的起源在于,任何人都没办法实现自给自足,因此他们需要共同生活和彼此协作,这就产生了最早的政治共同体。人们因为不同的需要产生了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艺,做到“一人一事”,此为“健康的城邦”。

  随着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城邦扩大,出现了奢侈品,从而发展出了“发烧的城邦”。

  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和资源的相对稀缺成为了战争的根源,于是这个“发烧的城邦”需要职业军队,职业军人要有狗一样的素质,对自己人友善温和,对敌人凶暴猛烈。与此同时,需要“高贵的谎言”来作为一种政治策略:不同人的灵魂里面混上了不同的金属,有些人的灵魂里面有金子,应当成为城邦的统治者;一些人的灵魂里有银子,他们应当成为保护城邦的战士,还有一些灵魂里面只有青铜和黑铁,他们是城邦里面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三个等级应该保持清晰的界限,如果出现了混乱,这个城邦就要面对分崩离析的危险。这就是“理想国”。

  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是为“四主德”。智慧属于统治者,使他们对于政治事务有良好的判断;勇敢属于护卫者,他们应当按照统治者的要求,认识到什么应该害怕、什么不应该害怕;节制属于整个城邦,是一种和谐的秩序,杜绝各种过分和僭越的欲望;而正义就是“一人一事”,就是城邦里的三个等级在统治者的主导之下,各居其位,各居其职。

  灵魂就好比一个马车夫驾驶的由两匹马拉着的马车,其中一匹马为黑色,很野性,总是会把马车拉偏,另一匹马为白色,多数时候比较顺良,听车夫的话,但有时也会被黑马带偏。这里的车夫对应理性,黑马对应欲望,白马就是意气,即对理性和欲望产生的情绪性反应,有时意气会偏向欲望,有时意气会偏向理性。

  对于灵魂中的“四主德”:灵魂中的智慧就是理性的力量,可以审时度势,给出正确的指令;勇敢是意气中的德行,它服从理性的指令,使人们坚守阵地、奋勇杀敌;节制就是和谐与秩序,体现在合理的意气的作用下不会产生过多的欲望;而正义,就是理性、意气和欲望这三个部分在理性的统领下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从这样一个角度,苏格拉底对正义和不义进行了解释:

  如同城邦必须坚持正义,才能对内保证秩序,对外保障安全,灵魂也只有以正义的方式组织,才能保持健康和强大。因此,即便我们没有得到正义的名声所带来的各种好处,正义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让我们的生命之源——灵魂处在健康的状态中。

   以上就是《理想国》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我想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和解读。

  第一个角度,我想谈谈保守主义和制度设计。

  保守主义的知识论即扩展论,扩展论的观点就是每个人都很卑微,每个人所能知道的,每个人的理性所照耀的,只有那么一点,但是不同的人的细碎的知识,如果让它一点一点生长,再逐步拼接,也会长成一个很茂盛的东西。

   保守主义者不相信制度设计,认为那些设计的、理想的、宛如天堂一般的存在都是幻境。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安石变法,从整个变法的细则可以看出,它的初衷是好的,但结果呢,是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比如说其中的青苗法,青苗法就是政府可以将库存中的银子贷给百姓,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一方面这些银子放着也是放着,贷出去可以平添利润,另一方面这种贷款的利率要比民间的高利贷要低,这就缓解了民生的压力。可是这样一个为老百姓和政府都能牟利的机制,在实行过程中却遭遇了无数次的变形。

  王安石作为宰相,地方官在接到变法命令的第一想法就是:宰相关乎着我的前程,这个变法一定要充分的施行下去。对于一个县官来说,他怎么知道哪个人需要贷款,因此对于他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摊派。而命令到了那些保甲长、贪官污吏身上,他们就会扯这个大旗去威逼利诱那些平时看不顺眼的人,与此同时,由于这其中产生的利润,不同级别的官吏又会形成新一轮的市场,最终落到百姓头上的利率,可能比那些民间的高利贷还要多。老百姓在不需要贷款的时候被强迫贷款,需要的时候只能去富户家里借高利贷,这样一来二去,一个看似美好的政策却导致了整个政体的崩溃。

  事实上在1992年苏联垮台之后,中国从个人到政府对于制度设计都有着或浅或深的颠覆性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在讨论是否让股市上市时,邓小平同志指出,先上市,好了就好,不好大不了再撤销嘛。所以我们遍观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政府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它不会从一开始就规划出什么什么样的图景,也不会一开始就指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在一旁静静的观察,如果带来了发展,带来了交互与繁荣,就定下好的基调,如果是不好的或者是跨越性的,就根据实际情况去限制和调整。

  在我看来,理想国终究只能是理想国,一个看似好的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形,没有人能完全参透,而一个真正好的制度,是要靠一代一代人,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漫长的时间才能试图去摸索和靠近的。

  第二点,我想谈谈理想国本身存在的问题。

  柏拉图用一个马车夫驾驶的由两匹马拉着的马车来比喻灵魂,并试图延伸至城邦的建设,用灵魂的不同部分来构建城邦的不同阶层,包括统治者、市民和护卫者。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因为有意气的存在,无论是理性还是欲望,在人生的不同时刻,我们都有与之妥协的可能,而这样的决定,我们一生又会做无数次,究竟怎样才能判断出什么人适合当护卫者,什么人适合当市民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决定是在阶段性的变化的,比如一个人在孩童时每时每刻都听父母的话,在这样的积累下,难道他不会愈加产生逆反心理吗?或者说一个人在小城市里呆久了,他心中就愈加渴望去往更大的城市,这样的心理变化,不是说我们通过谎言、教育就能完全解决得了的,因为念头这个东西深藏在人的内心,什么时候会生根发芽?没有人会知道。由此看来,整个理想国根据人的特质来划分各个阶级的制度就自然崩塌了。

  第三点,我想谈谈柏拉图。

  青年时期的柏拉图住在当时希腊的雅典城中,以苏格拉底为师,时值雅典与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崇尚民主,而斯巴达是寡头专制,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冷战时期美国战胜苏联,雅典因其“泛滥的”民主,所终被斯巴达所击败,并建立了斯巴达的傀儡政权:三十僭主(柏拉图的两个舅舅均在其中),并开始了残暴的统治。三十僭主被民主派推翻以后,柏拉图的两个舅舅身死,其师苏格拉底也因为所谓的“言论罪”被判处死刑。这对年轻的柏拉图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什么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民主真的是好的吗?在此后的几十年内,柏拉图始终试图对此进行解答,并提出了“哲人王”的政治理想:哲学家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认识“好的理念”,如果哲学家实现了这个目标,也就意味着他同时认识了一切理念、一切具体事务,他也就知道了什么东西对于一个城邦、对于某个人是最好的,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成为统治者,因为只有他能够知道并且给城邦里的所有人分配最好的东西。

  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从柏拉图一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出,“设计”是因为现实的残酷性。回到他的那个年代,了解柏拉图当时的处境,也许我们会对其中蕴含的悲伤和理想有着更深的理解,然而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无论这部《理想国》对如今的社会有多少的可参考性,无论后人对其或褒或贬,它都影响了几千年来人们思想的进程,都是哲学史上一颗始终璀璨辉煌的明星。


                                             2015级生医二班

                                              章玉祥


作者简介


章玉祥,男,1997年生,共青团员,15级生医二班学生,团建中心骨干,2015.09-2016.09任学生事务中心干事,2016.09-2017.09任学生事务中心综合事务部副部长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