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素质网

梵高的星空

2020/4/24 18:11:47 8895次浏览

拥挤幽深的巷道里,两边房屋如同鬼魅般匍匐在黑暗中,缓缓地向后伸……一排排房屋向后退去,天空便豁然出现,在不同层次的深蓝夜空下,一团团橘黄的光晕映在旋转地天幕上,这是阿尔的天空,苍穹之下,便是形式广场。已近午夜时分,远处教堂的钟声渐渐响起,只有纪念碑伫立在广场中央,触碰着流动的夜空。

明亮的橘黄色的光从广场的一角渗出,柔和而温暖,然后变得稀薄,融入夜色,就如叶芝所说 “必将漫流,变稀薄,像洒在石上的奶”。但这光并不像太阳一样耀眼夺目,它柔和地映在一棵松树上,未曾打破这夜空的静谧的梦。在这深沉无遮拦的夜幕下,在这广场的一隅,一个白天隐匿在路边的不起眼的咖啡馆,在这个时候,它的橘黄色的光却如同流动的星空。这,便是梵高的《夜晚露天咖啡座》。

温暖的光映在咖啡馆外的墙面上,墙体散发着柔和和安详,店家把白色的木制小桌椅放在店外棕色的地板上,梵高所谓的“夜行客”们在此聚集,在这里安然度过夜晚。这些“夜行客”大多都是一种人,怀揣某种世人眼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执着甚至痴迷于这样一个自我的世界,幻想着人生的美好,所有这些对于“夜行客”而言,总是比现实更有吸引力。人们或许会对他们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是面对困难而放弃的软弱厌世者,但他们都是安分守己之人,一心想着自己所寻找的东西,只是现实从未给予他们足够的力量,让他们足以言明所思的一切。毛姆曾说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他们可能历经世间繁华,看遍万物绚烂,最终却不在世人眼中。

这些“夜行客”,他们三两成群地坐在一起,穿着不同的衣服,来自各个地方,各行各业。他们在模糊的星空下,在氤氲的夜的气息中,在谈讨着什么,或思考着什么,抑或许只是让自己的思想摆脱平日的禁锢,这种时刻对于他们来说才更加真实。如同星空一般,它对于人们来说毫无价值,近在咫尺又永不可及,有的人甚至一生都不曾抬头去仰望。但是,它是那样的宝贵,是整个宇宙的闪耀的希望,甚至是全部的意义。所以仅仅是思考就显得弥足珍贵,如果人类是宇宙渺小的尘埃的话,思考便是尘埃唯一能发出的光。他们思考着,不是刻意,也没有惺惺作态,只是对降临和归去的疑惑,被尘世掩盖的真相,被世人抛弃的意义,被文明代替的真物。他们如此想着,孤独地走着自己的路,无法交流,就像第一次看见星空时难以名状的激动,这是语言的鸿沟,是世间真理的冰山一角。想着,想着,或许会感到悲哀,或许会笑着埋藏于心。

梵高喜欢这些“夜行客”,然而这些人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就像梵高用幻想中的温暖的橘黄色调画出这间咖啡店一般。但梵高绝非此类之人,他不是宇宙中发散着微光的尘埃,他是一颗恒星,燃烧着生命从而发出光芒。就像《星月夜》中天幕上的光团,旋转,流动,点亮着夜空。

但燃烧的生命注定是短暂的。梵高27岁开始作画,37岁自杀身亡。

在他27岁之前的人生人们并不在意,或者说他的一生经历人们也并不想去了解,只是单纯的被他的画作所震撼。

其实梵高立志要做个牧师,他的父亲也是牧师,从小受到这方面的耳濡目染,在这一点上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哪怕最后他成为了一个画家。在梵高辞去最早卖画经纪人的工作后,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牧师。但是他并非在教堂空讲教义,高高在上的牧师。他深入劳苦人民,真心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在这期间创作了《吃马铃薯的人》,包含着梵高巨大的同情,几乎把所有东西都给了他们。也为了帮助一名妓女和她结婚,创作了《悲哀》。

大概是梵高发现了自己的无力,同时教会觉得他亵渎了牧师的身份,将其撤职。梵高前往巴黎,开始接触印象派风格,并结识高更。然后来到了法国南部的小镇阿尔,也就是《夜晚露天咖啡座》的创作地。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生活,即使身无分文,他热切地邀请他心中地朋友高更来与他同住,虽然度过美好的时光,但热切的光却会疏远身边的人,最终高更因为梵高的精神问题离开并且再也没有联系,而梵高也住进疗养院,不久自杀身亡。

梵高一生都是发着光的,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他所追求的信念之中,无论是为了实现他善良的本性,还是他对友情的渴望。他的狂热,让他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实践他的理想,去过他想要的生活。

梵高的星空是炙热的,流动的,旋转的,不顾一切地消耗着自己发出耀眼的光。梵高绝不是星空之下的“夜行客”,他曾经炽热地活过,是他们仰望着的星空,有着对生命的诠释,在他们不敢涉足的路上倾泻着热量。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