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多个青年师生(集体)荣获2024年度全国铁道团委表彰
近日,全国铁道团委公布2024年度“双创立功”竞赛表彰名单及铁路行业“两红两优”表彰名单,我校10名青年师生、3个集体获以上殊荣,选树典型,激励奋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吧!
尼红奖章
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邓开来
邓开来,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1989年3月出生,四川绵竹人,九三学社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该同志长期致力于交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的研究与工程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服务高原铁路、和若铁路等重大工程实践: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等。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49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参编国家标准1部,行业专著1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0),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6,排名8),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5)等科技奖励。该同志坚持科研教学并重,参与编写本科一流课程教材1部,指导学生获得国际大学生高速铁路建造技术模拟邀请赛二等奖;参与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1人,博士毕业后入选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博后计划。该同志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四川省省应急管理厅的号召,震后快速赶往泸定震区,参与了工程结构灾情核查,也多次为中小学生进行桥梁工程、防震减灾领域的科普报告,弘扬科创精神,激发探索热情。
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
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陈奎
陈奎,男,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9月出生,四川南充人,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陈奎同志在电气工程和电池储能领域有所建树,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也为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研创新成果多,主持/主研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欧盟第七框架计划、法国国家科研署、法国国家投资银行科研项目等10余项,为车载动力电池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学术影响力强,发表SCI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教授、加拿大两院院士Edward H. Sargent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Nigel Brandon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Chan Siew Hwa教授等世界电池储能领域专家正面评价。行业贡献大,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助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
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战友
战友,男,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6月出生,辽宁大连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同志作为西南交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教师兼职),以“交通强国”为使命,在教学、科研、党建、公益等领域展现卓越担当。教学上,他年均授课超100学时,连续三年获评“课外创新实验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等省级以上奖项6项,所指导的毕业设计入选校级“优秀百篇论文”。科研中,长期致力于交通基础设施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与面上项目等课题10余项,攻克道路与铁道系统智能检测、评价及运维决策技术难题,为维养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党建方面,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一员,深入一线解决技术难题,挂职四川省学位办期间,助力“双一流”建设与教育改革,获广泛好评。公益领域,他为中学生开展“人工智能在道路与铁道工程中的应用”科普讲座,主持“宏志助航”线上课程,惠及偏远山区学生超2000课时,点燃青少年科技报国梦想。战友同志以创新、奉献与育人情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铁路青年岗位能手的先锋形象。
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
(爱岗敬业)
校长办公室联络协调科科长 方翰
方翰,男,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10月出生,江西九江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办公室联络协调科科长。该同志政治意识强,理想信念坚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刻把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科学项目1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该同志扎根学校多个基层岗位,先后担任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学院团委书记、党委专职组织员,指导学生曾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学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1名学生入选2024福布斯中国U30榜;指导班级曾荣获学校“忠忱班集体”“十佳团支部”等荣誉;担任学院团委书记期间获学校“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作为专职组织员指导党支部获评第二批新时代四川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等荣誉称号。该同志在校长办公室负责学校安全生产相关工作期间,从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政治高度认真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参与起草了《西南交通大学“平安交大”大安全工作体系实施方案》,探索数字化赋能安全生产工作提质增效,不断创新校园安全工作思路和举措,打造校园新安全格局,安全生产工作经验成果被四川省教育厅刊登,在全省教育系统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
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
(创新创效)
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胡名科
胡名科,男,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11月出生,湖南益阳人,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该同志积极响应“双碳”“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长期围绕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科研项目12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4篇(含中科院一区和Top期刊论文39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成都市“蓉漂计划”、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世界可持续能源技术学会创新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任SCI期刊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编委、Building Simulation等6个国际期刊青年编委、Renewable Energy和Energy等特刊编辑、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理事、四川省建设科技协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
(勤学上进)
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周德龙
周德龙,男,汉族,中共党员,2001年2月出生,湖北襄阳人,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力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现任力航文化大使团团长,研究生学生助理,2023届校友工作年级理事,曾任工力(拔尖)2019-01班班长,力航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外联部部长。
该同志以知行合一为准则,在思想上、学业上、服务和实践上做好自己的同时带动他人一起勤学上进。作为中共党员,他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曾参与承办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展,“原原本本学党史”擂台赛等活动,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等报道。作为班长,他带领班级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和全国铁路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学业上,曾获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一等奖等16项竞赛奖项,发起“七个起来”学习活动,获全国网络大展示活动优秀奖,参与“努力班”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做法被《中国教育报》报道。他担任力航文化大使团团长,接待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近万人,以“航空报国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开展主题宣讲和科普活动近50场,广受好评。
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
(帮扶助困)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杨都强
杨都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10月出生,湖南益阳人,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组副组长。
该同志“始终心系学生成长”,自担任辅导员工作以来,累计负责过千余名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长期负责学院团委工作、资助工作与就业工作。组织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助力学业困难学生提升成绩,有效帮扶近30名学业后进学生顺利毕业。负责学院生涯咨询室,年均修改学生就业简历近200份,接待生涯咨询近50人次,开展就业指导活动近30场。该同志“关心帮扶困难学生”,作为团委书记,始终将解决团员的实际问题和帮扶困难团员视为工作重点。积极整合资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团员争取帮扶资金与资源,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针对就业困难的团员,制定“企航计划”与企业深度合作,成功搭建就业推荐平台,年均帮助20余名困难团员实现稳定就业。该同志“注重提升助人技能”,已获得职业生涯规划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创业实训(模拟公司)讲师、SYB创业培训讲师证书。教授《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校级一流课程)、《悦读与旅行》(四川省一流课程),发表文章7篇,其中一作3篇。曾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近20余项。
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
(崇德守信)
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聪聪
李聪聪,女,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11月出生,河北保定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该同志注重原创探索和学科交叉,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开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决策分析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单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7篇(第一作者),共计1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2022,交叉学科方向),连续五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2024年度),获 IEEE TFS Outstanding Paper Award。该同志关爱学生,以身作则,注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承担两门本科课程,担任学生班导师,指导学生实习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尽心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惑。该同志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注重学术服务,多次参加国际权威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担任EAAI、GDN、INFFUS国际高水平期刊编委或客座编辑。
全国铁路优秀共青团干部
校团委副书记 郑源
郑源,女,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8月生,文学硕士,助理研究员。2010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校团委副书记。
该同志以党的青年工作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党纪党规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筑牢廉洁自律思想防线,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带动学生。负责“网上共青团”工作,创新思政引领项目载体。团委官微“交大有思”各平台粉丝近11万人,全年发布推送350余篇,阅读量近20万人次,获评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深入实施实践育人“116工程”,丰富社会实践项目体系。全年立项2705支实践队,30支队伍入选团中央专项服务团,立项省重点4项。组织近9.8万人次开展志愿服务430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60万小时。选派1名志愿者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高原铁路建设博士服务团连续4年奔赴西藏开展科研攻坚。获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展演活动志愿者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22年成都市大中专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成都大运会先进个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强化科创实践育人成效。作为工作骨干参与组织“挑战杯”竞赛获国家级奖项5项。开展“青春就业大讲堂”20余场,组织团干部精准帮扶30余名学生就业。获评第十六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主动对接交通强国,提升服务大局的贡献度。校团委连任全国铁路行业团指委副主任单位,组织召开西南片区工作联席会暨工作推进协调会。参与组织“铁道·未来之星”启航计划评选。
全国铁路优秀共青团员
外国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张晓蕾
张晓蕾,女,汉族,共青团员,2000年2月生,湖北黄冈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该同志以知行合一为准则,在思想上、学业上、实践上表现突出,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思想方面,作为共青团员,她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向党靠近,投身集体建设,曾担任“音乐里的故事—学习雷锋好榜样”主讲人,讲述雷锋红色思想,授课覆盖人数达三百余人,多次荣获学校“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学习方面,她勤奋刻苦,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等13项荣誉,深度参与“国际工程合同”教学改革、省哲学社科“十四五”规划项目以及中国应用翻译研究大会等科研活动。实践方面,她投身国际轨道交通学术会议、世界古典学大会、成都大运会及“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等志愿活动,受到四川省委宣传部、团省委、新华社等单位一致好评。她积极参与铁路工程管线综合设计规范、世界科幻大会开闭幕式文稿等审校工作,为中国标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全国铁路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载运装备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团队
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载运装备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团队负责人为吴圣川(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团队师生共29人,35周岁以下青年28人,占总人数的97%,其中团队成员包括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1人,博士后1人。
该团队是西南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专业“交通运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致力于轨道交通关键材料及结构的疲劳损伤机理与先进光源原位表征等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安全评估,为高铁、高原铁路等重大工程安全运维保驾护航。承担国家自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5项。形成三大核心成果:1.研发涵盖拉压疲劳、旋弯疲劳以及耦合超高温、超低温、腐蚀等多场样品环境的原位力学测试装备,相关方向入选《中国力学2035发展战略》重大研究平台;2.建立增材制造/焊接构件内部缺陷识别与定量评价技术,开创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材料损伤原位表征新范式;3.提出的高时空分辨原位超高周疲劳试验方法纳入国家标准(GB/T 43896-2024),建立的X射线成像数据被著名领军软件ThermoFisher采纳作为全球用户培训案例。目前,团队累积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等TOP期刊论文100余篇,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12项(2项已转化),出版中英文专著或教材7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全国铁路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学生活动安全保障团队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学生活动安全保障团队由28名青年组成,共青团员占比100%,中共党员占比28.57%,35岁以下青年师生占比100%。
该团队紧密围绕“交通强国”战略目标,立足交通专业特色和铁路行业安全发展需求,积极构建“思想铸魂-文化润心-制度固本”的三维立体工作体系。依托“党-团-班”三级联动机制,建立6个党员安全责任区,形成“全流程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实行“一活动一预案”,实现安全责任事故“零发生”。多次前往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深入社区开展理论宣讲20余次,覆盖各年龄段居民1000余人。举办轨道交通文化节、交通安全知识科普讲座等活动40余场,惠及师生3000余人次。活动新闻被中国网、中青网、四川学联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团队曾获评四川省优秀实践团队1次、校级10余次,并获社区表彰9次,近两年蝉联学校“十佳学生会”第一名,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青年团体管理示范模式,为铁路安全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
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团委
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团委负责人为于博伦(学院团委书记)。团队共青团员1352人,占比75.15%,35岁以下青年师生1799人,占比100%,其中集体成员包括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9人,学校巾帼建功能手1人,学校华为优秀辅导员2人。
该集体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集体秉持“五育”并举理念,构建实施新工科“时代新人”培育计划、延展学生支持队伍,构建多元协同和深度融合育人共同体。集体遴聘“全国铁路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青年学生担任青年讲师团成员,选送优秀学子参训省级“青马工程”培训班。集体成员事迹得到《人民日报·人民号》《中国新闻网》《中国网》等媒体报道。2021年成立以来,集体成员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中国科幻最高奖、“四川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学校五四红旗团委、“十佳”学生会、“十佳”青年志愿者协会、“十佳”校园媒体等荣誉奖项,学科竞赛获奖700余项,发表高级别SCI/EI论文120余篇论文,授权专利20余项,撰写专著4部。
希望受到表彰的青年和青年集体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学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希望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以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深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岗位挺膺担当、接续奋斗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生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展现青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