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原创·秋风瑟瑟】人生无终点
倏忽,百年。
一个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死,作为人生最后一站,疲倦的列车到此也该停住了脚步。仿佛早已准备好的华丽的谢幕,众多人登上这舞台,匆匆抑或留恋,生者总能从中瞥见一人之是否伟大或从容。
生日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的这句哲思恰巧印证的是一代文豪鲁迅的一生。时间回放到1936年10月19日的清晨,鲁迅在他所筑的壕堑中仆倒了,宛若一颗绚烂流星的陨落,烧尽了自己为漆黑的夜空增添了一份耀眼的光彩,他走完了55年的生命旅途。在他弥留之际,留下了名为“死”的一封遗书。其中,他提到西方基督徒们在死前总会忏悔,乞求他们仇人的原谅,以期死后灵魂的安息。鲁迅毕竟不同于常人,他承认生前树下了许多敌人,他宁愿被他们继续恨下去,他也一个都不原谅。鲁迅生平最恨那些损着别人牙眼却主张宽容的人。《死》中鲁迅还说在死后不办任何纪念仪式,不接受任何人的一分钱,但老朋友的除外。对于幼子海婴,他特地嘱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倘若以后无能,大可觅些小事过活。
作为反抗者,鲁迅瘦骨嶙峋却生就一副硬骨头,正如加缪所言:“在一切反抗中,他都完全坚持自己身上的某种意愿,因而必然坚信一种价值判断,在危难中仍坚定不移。”无论是五四运动后那段激情洋溢的岁月,还是左联解散后那段彷徨时期,鲁迅始终怀抱一种热情坚持创作,正如他为真正的勇士所下的定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反抗者的声音,有时显得凄凉,如同在荒野上呼喊而没有回音,但鲁迅始终坚持反抗路线,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也许,正如鲁迅所描述的: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之所以这样,鲁迅孤单的反抗更值得我们崇敬。鲁迅离开世间多年,但精神不朽。他的反抗与不屈将为世人铭记。
编辑:王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