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以载道】2016年传媒艺术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2016年10月16日9时,2016传媒艺术高峰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相关总结活动及闭幕式在交大犀浦校区图书馆一号报告厅圆满举行。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同道、副理事长陈犀禾、秘书长周雯等学会带头人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以上活动。
首先进行的是大会学术交流总结活动,发言人对四大分论坛的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第一个发言的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副教授陈犀禾,他总结了主题为“电影、历史、批评与创作”的第一分论坛,该分论坛从批评家入手,谈论电影、影像真实等问题。第二个分论坛由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教授黎风总结发言,该分论坛的主题是“新媒体与影视教育”。他列举了智能手机、新媒体、互联网等对于影像的影响,如催生出了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型影像形式,还认为这些影响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造诣。他还强调了在影视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蒙太奇思维,并提出经验不等于规律、学术要有深度等观点。第三分论坛由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庚仲银总结发言,该分论坛的主题是“电视与记录片”,他从纪录片的不同类型入手,进行了一系列分析讲解,提出真实性在纪录片拍摄于制作中的重要性。最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静楠对以“技术、产业、文化与传播”为题的第四分论坛进行总结发言,该分论坛中有老师以梅兰芳的明星效应举例来论证商业化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必要性,还有的说明了技术对文化产业与传播的影响,认为技术进步改变了电影。
大会第二阶段是“业界-学界对话”,在该阶段中,著名纪录片导演、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导师梁碧波与张同道会长座谈,梁碧波先生在座谈中着重谈论了当今高校的影视教育,指出了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3个问题:对社会现象认识不深刻、对视听语言理解不足、逻辑思维能力弱。他认为应注重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动手操作来培养合格专业的工作者,并强调了文史哲课程和社会学课程在影视教学中的重要性。在现场观众提问环节,一位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提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之间如何才能打通”的问题,梁碧波认为应给学生多“找活干”,通过多种途径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并提出导演有时也需要新闻记者的一些技能,如感知社会、发现故事并讲好故事等。接着,一位湖南师范大学老师提出:“一些老师没有拍摄记录片的经验,给学生上课会显得捉襟见肘。”梁碧波给出的答案是老师也要找机会参与拍摄,多多实践。与此同时,张同道会长也强调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跨界合作。泰国博仁大学社会科学与传播国际学院院长郭浩发表了讲话,宣布学会将与泰国博仁大学国传院合作举办亚太传媒艺术教育国际论坛,并介绍了泰国的影视制作,也表达了对中泰合作的期望。之后,“北京国际电影节记录单元第五届(2016)‘青春的记录’环太平洋大学生微记录作品大赛项目”推介活动展开,项目负责人对此做出了详细介绍。最后 ,四川电视节办公室副主任卢亮介绍了旨在关注大学生发展的金熊猫电影节,倡导业内人士能够积极参与。
闭幕式开始前,张同道会长给包括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刘广宇教授在内的新增学会理事、常务理事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随后,张同道会长致闭幕辞,表达了对学会未来的期许和要求,同时提出明年大会将新增学术评奖和创作评奖环节,希望各位同仁志士励精图治、携手打造学会的美好未来。
至此,2016年传媒艺术高峰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圆满落幕。此次高峰论坛充分体现了影视教育的主题主旨并有不同层面的拓展,聚集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体现出该学会论坛的高标准和高水平。同时,也让所有人对明年即将到来的第二十届高峰论坛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