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4月19日 19:05 星期六

基层团建

首页  > 基层团建

[人文]【能“文”善辩】“用责任理解青春,让辩论展现人文精神”——记2016年“新生杯”辩论赛人文VS生命

来源:人文记者团  作者:唐婷婷 雷雨     日期:2016/11/2 23:17:00   点击数:3402  

2016年10月31日晚上八点四十分,今夜的x2431教室没有万圣节的狂欢气氛,只有即将要展开一场精彩辩论赛的紧张氛围。西南交通大学“用责任理解青春”第十九届新生杯辩论赛在x2431教室火热进行。

本场比赛的辩题是“互利/互信更能维护人际关系”,正方是人文学院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互利更能维护人际关系”,反方是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生命学院)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互信更能维护人际关系”。担任本场比赛评委的是来自外国语学院的路嘉琪、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朱俊宇土木工程学院的周正,比赛的赛场监督是来自人文学院的姜润霄,主持人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韦一凡。

           

           

随着夜幕降临,本场比赛在主持人的宣告下拉开了帷幕。首先是双方一辩论陈词环节,这一环节由正方首发。正方一辩吕昭凝阐述了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交流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紧接着提出了互利即为双方各取所需,其中的所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认为互利是理智的,是在现实条件中来处理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的方法,是一种有利于双方的、客观理性、增进双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手段,最终可以实现双赢效果同时谈到互信指的是互相信任,是一种带主观感情色彩的并且盲目的情感,无法使双方共同满足需求。并举家庭暴力的例子说明互信的盲目性。轮到反方一辩时,她阐述人际关系的定义即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范围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等,还说出了互利即为物质、精神互相有利,互信是互相信任。她还谈到就长久性而言互利是迅速且短暂的,互信却是不易改变,除非遭遇重大变故。而在保护双方关系这一层面,互利侧重自己的利益,互信则重点落在双方共同利益。

           

到了论环节,反方四辩质问正方一辩互利深入到什么程度更好正方一辩回答说:“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利益的最大化”。然后正方四辩马蓉国开始质问反方一辩,她以“互利的目的性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发起进攻,反方选手渐渐涨红了脸。

           

论后是申论环节,正方一辩再次强调他们的互利指得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质的结合,并质疑对方有“扣帽子的嫌疑”,最后她向反方发问:互信就意味长久吗?难道不是真实需求的互信会更持久在上一环节中就略显吃力反方一辩,在接连逼问下努力应付。在轮流提问环节中,正方二辩班佳雯在定义上与方产生争执。三辩质询过程中,反方三辩认为人品与价值观不会轻易改变互信更应该稳定,并且质询正方一辩为何认为互信具有盲目性正方一辩回答到:人品与价值观依靠的是判断力,是主观的,而不一定是理性的。接到了正方三辩张桐彬质询时,他对方一辩提出了信任如何建立?”、“他们的信任是主观还是客观?”、“最好的朋友借钱需要打借条吗?”等多个问题。反方一辩认为通过人品与价值观的判断就好。张桐彬在质询小结中指出对方的互利只是停留在表面。

           

在自由辩论中,正方二辩班佳雯认为对方的信任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是畸形的,衡量的秤是主观的。反方三辩则强调重大事件会导致价值观的改变。接着,反方四辩总结陈词中指出对方的漏洞,即精神和情感的辩证关系,并强调互信是主观上一种靠努力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并非盲目,反而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关系才更加脆弱。正方四辩在总结中则着重强调,互信也需要一定的付出,这种付出也是为了寻求一点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满足

           

评委讨论最终结果时,观众开始与场上选手展开互动。来自人文学院的王玲英同学提问反方是否我付出了情感就一定要珍惜?反方认为要根据是否有意义来决定。接着,人文学院辩论队队长任丽尧问反方为何要把信任定义为价值观的判断,反方从人际关系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几分钟后,评委统计出了结果,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周正点评本场比赛他用四个字形容本比赛很难评判正方所提出的健康的交际圈难道就是对自己有利就拉拢,没有利益就选择踹开吗?况且,人作为一种感性动物,我们的判断能保证绝对的客观理智吗?没有绝对从理性上判断价值利益。而反方似乎选择了默认对方的精神和物质上各取所需即客观量化的观点”周正评价道。

最后,主持人公布最终成绩,人文学院得分为四分,生命学院得分为五分,本场比赛生命学院获胜,并宣布本场比赛的最佳辩手是正方四辩马蓉国同学。窗外寒风呼啸,教室里的这场辩论赛却打得火热,精彩的比赛在观众的雷鸣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比赛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最佳辩手马蓉国同学。记者问到辩论赛不仅是场上的那一个多小时的精彩对决,更重要的是赛场下的准备,这将占据大量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协调学习和辩论赛准备?她回答道:“学习就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准备辩论上。”当谈到辩论团队合作时,她表现很自豪,认为们拥有一支团结友爱的队伍,大家一起贡献出自己的想法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展现我们人文学院的精神风貌。“虽败犹荣”四个字是他们本场比赛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