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十八届世界轮对大会隆重召开
由欧洲铁路协会、欧洲轮对协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铁道科学研究所协办的第十八届国际轮对大会(IWC)于2016年11月7日-1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邀请到国内外轮对领域的多名院士、专家、知名学者作主题报告,以“轮对技术创新驱动移动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主旨,对轮对疲劳分析、缺陷预防及轮轨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轮对未来新技术等技术专题展开研讨,旨在推进铁路轮对材料特性、制造工艺、检测技术、运用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为本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提供理论研究、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
国际轮对大会创立于1963年,每三年举办一次,以推动轮对领域技术进步为宗旨,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技术交流盛会。此次大会是第十八届,又是时隔十八年后中国第二次承办该国际会议,因此会议的承办方西南交通大学对此特别重视并将此次会议列为建校120周年庆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会议邀请到了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院士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并做主题报告,还邀请到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院士、欧洲轮对协会代表Guenter Koehler博士、欧洲铁路协会理事长Citroen等做大会特邀报告。有超过500名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会。
11月8日上午8:30,大会在成都市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开幕式由欧洲轮对协会主席Springer先生担任主持。
在Springer先生介绍完到场嘉宾后,由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国第一所铁路高等院校,并长期致力于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瞄准世界铁路发展前沿,与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中车以及国际铁路联盟等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交大作为中国高校土木、交通、矿冶的发源地,推进“人才强校、国际化、数字化”三大战略,实施了“工科巅峰、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生命跨越”四大计划,共建立8个“国字号”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平台,构建了“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等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为中国轨道交通和铁路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后由成都市副市长刘守成做开幕式致辞,他表示轨道交通产业是成都市确立的五大突出发展的产业之一,而轮对产业作为轨道交通产业链上的重中之重,对于成都乃至全国的轨道交通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他代表成都市人民政府向到场嘉宾、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致以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致力于轮对性能研究、安全检测、材料研究等为出行便利和安全保驾护航的专家学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欧洲铁路联盟理事长Citroen在开幕式致辞中首先对大会组委会、全体会务人员以及协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分析了世界轮对技术研发、安全保障的大环境以及发展方向,并对中国的铁路发展寄予厚望,希望未来可以携手合作,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
开幕式后,分别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院士以及欧洲轮对协会Guenter Koehler先生作大会专题报告,在此次主题报告中,二人同时提及了轨道交通对环境、资源、交通拥堵带来的正收益以及轨道交通创新的必要性,并且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经验以及看法。
何华武院士首先介绍了中国高铁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历程,强调了轮对安全服役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安全的三个主要因素,包括环境结构约束、轮轨设计、材料和装配技术,而后对轮对服役全过程的风险防控具体措施进行了介绍。“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何华武院士籍以今年7月在郑徐高铁上成功进行的420km/h的速度探索实验对中国高铁铁路网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并表示中国高铁愿将资源、产品、经验与世界各国密切交流、共同分享、共同进步。
Gunter Kohler先生则从轨道交通材料和结构与噪声的关系,他认为轨道交通,尤其是靠近建筑的轨道存在不容忽视的噪音问题,这些噪音可以来源于发动机、刹车乃至空调系统,但大多数情况下轨道系统是轨道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一问题,他向到场各位分享了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采用的激励模式,即以昂贵的噪音制造成本促进噪音的减少。
主题报告结束后,并行会议拉开序幕,各分会场分别围绕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轮对失效分析和缺陷预防以及轮轨相互作用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展开学术研讨。
未来两天,会议将会从轮对特性测试设备、轮对无损检测新技术、轮对相关部件创新、铁路重载运输发展、铁路重载运输新发展——噪声与振动等方向分别进行报告。
此次大会将持续三天,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学术主题报告以及并行分会场报告,除此之外,会议主办方还安排了三次特别的会餐和天府文化之旅等特色活动,让到场嘉宾可以在交流国际高新技术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技术团队。欢迎各位来宾莅临并进行深入的指导交流,同时我们也会对展会情况进行后续的跟踪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