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地学学院顺利举行“地新引力”青年讲坛——“从大国工程看中国式现代化”专题五、专题六讲座
值此全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体教育之际,为充分发挥学校轨道交通相关学科优势,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实践奉献祖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5月18日,地学学院于犀浦校区图书馆二号报告厅举行“地新引力”青年讲坛——“从大国工程看中国式现代化”专题五、六讲座。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专家田永秀和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院长王逢睿受邀主讲,学校本、硕、博青年学生及教师共计25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地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郑波主持。
在专题五讲座中,田永秀教授为现场师生作讲座题为《弘扬“两路”精神,筑梦交通强国》的报告。她围绕“两路”精神的内涵、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弘扬“两路精神”三个方面为大家深刻讲解了“两路精神”的内涵及意义。田永秀教授表示,“两路”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路”精神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和基本原则;她强调,更好弘扬“两路”精神,不仅需要每个人高扬革命英雄主义,更需要当代青年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为西部大开发和边疆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最后,田永秀教授寄语当代青年学生,希望同学们听党话、跟党走,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专题六讲座中,王逢睿院长为现场师生作题为《从系统思维到精细技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质贡献》的报告。他将今论古,从考古学的地质渊源说起,阐述了中国考古学的地质精神;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地质因素;寻找地质工作与文物保护的关键点、契合点,并列举实例,分析了以乐山大佛为代表的岩土文物保护中的地质思维;以红军长征皎平渡遗址封护项目为例,展现了特殊应用场景下的精细地质技术,更凸显了文物保护利用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提升的助力。王逢睿院长呼吁在场师生为文化自信贡献更多的地质力量,并借用中国地质“开山巨匠”丁文江的话鼓励在座青年,“只要少数之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希望青年朋友继承父辈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据悉,大国工程系列讲座是地学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思政课”要求的创新之举。西南交通大学“思国奖”获得者赵晓彦教授多次在大国工程讲座中谈到,大国工程的“大”不在于工程量或是体积的庞大,而在于工程的精细化,安全性、环保性以及创新性等方面,希望同学们能通过系列讲座,立足大背景、大时代,用好大素材、大学科,树立大理念、大格局,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